卷二十四 周书·毕命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周康王命令作册书,册命毕公治理成周,分别殷民善恶,区别居里疆界,安定周王都的郊区,史官写了《毕命》。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
  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新月初明。三天后,壬申日早晨,周康王离开镐京,到达丰邑,把成周的民众交给太史毕公管理,命其安治于东郊。
  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周康王这样说:“啊!父师(毕公)。唯有我先祖文王、武王施德于天下,故而能得到殷商的王命。周公辅助先王安邦定国,管束殷商顽民,将其迁徙到洛邑,靠近王都便于监督管理。他们被逐渐周公的感化。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六年。移风易俗,世事无常。今四方安定无忧,我甚感欣喜。世道有好有坏,政教也随应时而变。如果不能褒奖善良,树立起以善为美的榜样,百姓将无向善之心。毕公您德高望重,不但能将大小事务处理的妥妥当当,而且还先后辅助过四代天子,统率群臣下属领导有方,臣下无人不敬重您,都重视您的教导。你的丰功伟绩为先王所倚重,视为左膀右臂。我小子才疏学浅,比不上先王,对您是敬仰万分,仰望您的功绩。”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康王说:“啊!父师(毕公)。今日,我把周公治理殷民的重任委托给您,您现在就去上任吧!您要识别善恶之人,对善民要加以表彰,让他荣耀乡里。奖善罚恶,树立以善为美的良好风气。对于顽固不化的人,将他们和善民隔离开,让他们住在那里继续教化,使他们懂得善恶,服从管束。你还要明确的划分出郊区与城市的分界,大力加强军事力量,从而安定天下。为政者当重视前人定下的常法,发布的政令应当突出重点,不要标新立异。殷商遗民奢侈之风甚胜,以善辩为贤。虽然经多年的整治,收效甚微,时至今日此歪风仍未断绝。您可得想想办法啊!我听说:‘世代为官享有禄位的人家多为二世祖,很少有人能循规蹈矩。他们放荡不羁,仗势欺人,欺辱有德之人,实在是有违天地正道。这种败坏的风气,世代相同。’殷商的士族们,享受先人的福泽太久了,已经堕落了。他们凭仗强大的势力,灭绝德义,穿着奢侈无度,而且骄横放荡,目中无人,无人管束则行恶一生。这些人已经无药可救,即使加以惩戒也只能他们收敛一时,但是很难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对于有钱有势又能接受我朝管束的人,自当让其福寿绵绵。重视德,重视义,这是天下的大训;如果连这个古训都不听,那么他们还会听什么呢?”
  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厎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子孙训其成式,惟乂。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周康王说:“啊!父师(毕公)。教化殷民责任重大,关乎国家安危,不可不慎重。施政当刚柔相济,有赏有罚,如此方能政令通达。当初,周公谨慎的教化殷民;接着,周公之子君陈和谐治理殷民,使其与我朝和睦相处;如今,就要靠您毕公完成这教化的最终使命。三位齐心协力,先后教导殷民,治理殷民,政治清明,如春风化雨,润泽百姓。四方的少数民族,也受到您的福泽,我这个年轻人也托您的福,永远享受大福。您要理好成周殷民事宜,建立我周王朝万世基业。功成则永享美名,流芳百世。后世子孙遵从您毕公制定的治国方略,天下就该安定了。啊!您不要谦虚的说,不能胜任此重任,应当尽心尽力的去做;不要说百姓少,当慎重政事。认真的治理好先王的大业,要超越前人,使它更加美好!”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邓析子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