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周书·毕命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周康王命令作册书,册命毕公治理成周,分别殷民善恶,区别居里疆界,安定周王都的郊区,史官写了《毕命》。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
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新月初明。三天后,壬申日早晨,周康王离开镐京,到达丰邑,把成周的民众交给太史毕公管理,命其安治于东郊。
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周康王这样说:“啊!父师(毕公)。唯有我先祖文王、武王施德于天下,故而能得到殷商的王命。周公辅助先王安邦定国,管束殷商顽民,将其迁徙到洛邑,靠近王都便于监督管理。他们被逐渐周公的感化。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六年。移风易俗,世事无常。今四方安定无忧,我甚感欣喜。世道有好有坏,政教也随应时而变。如果不能褒奖善良,树立起以善为美的榜样,百姓将无向善之心。毕公您德高望重,不但能将大小事务处理的妥妥当当,而且还先后辅助过四代天子,统率群臣下属领导有方,臣下无人不敬重您,都重视您的教导。你的丰功伟绩为先王所倚重,视为左膀右臂。我小子才疏学浅,比不上先王,对您是敬仰万分,仰望您的功绩。”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康王说:“啊!父师(毕公)。今日,我把周公治理殷民的重任委托给您,您现在就去上任吧!您要识别善恶之人,对善民要加以表彰,让他荣耀乡里。奖善罚恶,树立以善为美的良好风气。对于顽固不化的人,将他们和善民隔离开,让他们住在那里继续教化,使他们懂得善恶,服从管束。你还要明确的划分出郊区与城市的分界,大力加强军事力量,从而安定天下。为政者当重视前人定下的常法,发布的政令应当突出重点,不要标新立异。殷商遗民奢侈之风甚胜,以善辩为贤。虽然经多年的整治,收效甚微,时至今日此歪风仍未断绝。您可得想想办法啊!我听说:‘世代为官享有禄位的人家多为二世祖,很少有人能循规蹈矩。他们放荡不羁,仗势欺人,欺辱有德之人,实在是有违天地正道。这种败坏的风气,世代相同。’殷商的士族们,享受先人的福泽太久了,已经堕落了。他们凭仗强大的势力,灭绝德义,穿着奢侈无度,而且骄横放荡,目中无人,无人管束则行恶一生。这些人已经无药可救,即使加以惩戒也只能他们收敛一时,但是很难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对于有钱有势又能接受我朝管束的人,自当让其福寿绵绵。重视德,重视义,这是天下的大训;如果连这个古训都不听,那么他们还会听什么呢?”
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厎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子孙训其成式,惟乂。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周康王说:“啊!父师(毕公)。教化殷民责任重大,关乎国家安危,不可不慎重。施政当刚柔相济,有赏有罚,如此方能政令通达。当初,周公谨慎的教化殷民;接着,周公之子君陈和谐治理殷民,使其与我朝和睦相处;如今,就要靠您毕公完成这教化的最终使命。三位齐心协力,先后教导殷民,治理殷民,政治清明,如春风化雨,润泽百姓。四方的少数民族,也受到您的福泽,我这个年轻人也托您的福,永远享受大福。您要理好成周殷民事宜,建立我周王朝万世基业。功成则永享美名,流芳百世。后世子孙遵从您毕公制定的治国方略,天下就该安定了。啊!您不要谦虚的说,不能胜任此重任,应当尽心尽力的去做;不要说百姓少,当慎重政事。认真的治理好先王的大业,要超越前人,使它更加美好!”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