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诗经》具备“六义”,第一项是“风”;这是进行教化的根源,同作者的情志和气质是一致的。所以作者内心兴感而要抒发时,就应该先注意风教的问题;而在考虑怎么用文字来表达时,就应该先注意到骨力。文字应该有骨力,就好比身体必须要有骨架一样;情感要能够起教化作用,就像人一样,都具某种气质。文辞如写得整饬准确,文章便有了骨力;更能表达出作者昂扬爽朗的意志和气概,文章就能够起到明显的感化作用。假使辞藻虽繁多,但风教作用不大而骨力软弱,那么文章就会黯然无光,音节也难于动人。所以在构思谋篇之前,一定要充分培养自己的气质,做到辞句有力而内容充实,作品方能放射出新的光彩。这对于写作所其到的作用,就像猛禽运用翅膀一样。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所以,懂得怎样使文章有骨力的作者,文辞一定选择得精当;懂得怎样使文章有教化作用的作者,思想感情必然能抒写得显豁。文字运用得准确而不能改易,作品发生的影响牢固而没有止境:这就是讲究风教与骨力的功效。如果内容本来不多而辞句过于拖沓,文章就会显得杂乱缺乏条理,这是没有骨力的表现;如果思想不周密,内容枯燥而文章的气势不足,这是无益于教化的说明。从前潘勖写《册魏公九锡文》,企图学习经典的文辞,使别人都不敢下笔了,那是由于文辞骨力的高超;司马相如写《大人赋》,被称为有“凌云之气”,蔚然成为赋家的宗匠,那是由于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若能看到这些重要问题,就可以从事写作了;假使违背这些基本法则,就不要徒然追求文采的繁多。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因此,曹丕曾说:“文章的气势随作者的气质而定,气质或刚或柔的主要倾向,那是勉强不来的。”所以他评论孔融时就说:“他的风格特色是很卓越的。”他评论徐幹时却说:“常常有齐地的特点。”他评论刘桢时又说:“有俊逸的特点。”刘桢也说过:“孔融很杰出,的确具有不平常的特色;他的创作中的优点,别人很难超过。”这些话都是重视作者气质和文章气势的意思。野鸡有着不同色彩的羽毛,但最多只飞一百步,那是由于肌肉过多而力量缺乏。老鹰没有什么彩色,却能一飞冲天,那是由于骨骼强壮而气概雄健。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也和这差不多。如果文章写得既在内容上能起风教作用,而又在文句上富有骨力,但是缺少辞采,那好像是飞集文坛的老鹰;如果只有辞采而缺乏教化作用和骨力,就恰像文坛上乱跑的野鸡。只有既具备动人的辞采,又富于感化作用和骨力的作品,才算是文章中的凤凰。如果学习经书的典范来写作,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的写作方法,并深知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详悉各种文章的体势;然后才能产生新颖的意思,锤炼出奇特的文辞来。明确了各种文章的体势,就能意思新颖而不紊乱;懂得了创作的继承和革新,就能文辞奇特而无瑕疵。假如文章的骨力和文采既配合得不圆满,风教作用和辞藻也联系得不恰切,却想摆脱掉原有的规范,追求新的写作技巧,那么即使得到巧妙的文意,也常常会失败。难道徒然用些奇特的字句,就错误地算作正常的做法了吗?《尚书·毕命》中说:“文辞应该抓住要点,不能一味追求新异。”这是为了防止文辞的浮滥。不过写作手法不止一种,各人有自己所喜爱的;所以优秀的作家也难于传授给别人,学习写作的人也没法向别人领教。后人渐渐地走上华侈的道路,越走越远而不想回头。如果能够确立正当的写作方式,使文章写得又明畅又有力,那么风教作用既明显,文辞骨力又高超,全篇都能发射出光芒来了。只要研讨上述这些问题,写作的成功是不会太远的。
赞曰∶
总结:
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气质是相配合的,文辞和风格也是统一的。文章必须写得明畅而有力,才能像珍贵的玉器那样为人所重视。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既要求起更大的教化作用,还要能增强文辞的骨力;这样才能体现作家的高才,使作品的风教和骨力密切结合而发出光彩。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