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翻译
⑴魏:魏国,战国时诸侯国之一,都城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北。田父:年老的农民。
⑵径尺:直径一尺。
⑶阴:暗中。图:图谋,谋取。
⑷畜:收藏,保留。
⑸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⑹犹:还。录:取。
⑺庑:廊。
⑻称家:全家。怖:恐惧。
⑼遄:快,迅速。遄弃:赶快丢弃。
⑽销:去掉。
⑾遽:赶快。
⑿无何:没多久,不久。
⒀相:察看,鉴别。
⒁再拜:古人行礼的一种方式,跪拜两次。却:退。
⒂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⒃五城之都:泛指天下的名都。即以五城为价,才可以看上一眼。
⒄长食上大夫: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
⒅尹 文:战国中期齐国思想家。齐宣王时在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讲学。他强调名实一致和法治。
⒆《尹文子》:系战国时道家后学之作,大都是先秦人物故事、寓言小品,文简理丰,辞约而精,现存《尹文子》二篇,系先秦古书,分《大道上》《大道下》二篇,其大旨本黄老刑名家言,泛论大道无形,检形定名,以仁义礼乐名法刑赏为治世八术。
《尹文子》一书的真伪也历经许多讨论,20世纪初期有些学者据认为今本的《尹文子》全系伪托之作,但在1970到80年代间,已有学者认为书中材料在研究尹文思想时,大抵是可信的;90年代以后,伪书之说更受到全面的批驳。
〔古今异义〕
畜今常用义:畜养。文中古义:收藏,保留;如畜之弗利其家。 录今常用义:记载,抄写。文中古义:取,拿;如犹录以归。 敢今常用义:有勇气,有胆量。文中古义:谦词,有冒昧的意思;如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 尝今常用义:动词,吃。文中古义:副词,曾经;如臣未尝见。食今常用义:吃。文中古义:享用,享受;如长食上大夫。
〔一词多义〕
径名词,直径;如得宝玉径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名词,小路;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副词,直接;如少时,一狼径去。 阴副词,暗中;如邻人阴欲图之。 名词,水的南面,山的北面;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名词,阴天;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称chēng,形容词,全;如 田父称家大怖。chēng,动词,说,说是;如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chèn,动词,相称,符合;如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 征名词,征兆,迹象;如此怪之征。 动词,远行;如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相动词,察看,鉴别;如魏王召玉工相之。 名词,古代官名,后指相国、丞相、宰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如动词其夜玉明中的明原来是形容词,原意是明亮,这里用如动词,可译为发出光亮;该分句可译为那天夜里玉发出光亮。
2. 动词用如状语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中的立, 原意是站立,在句中作谓语动词赐的状语,可译为立刻、马上;该分句可译为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千金。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怪石也中的此是判断主语,怪石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这是一块怪石。 此怪之征中的此是判断主语,怪之征是判断谓语;该分句可译为这就是怪石作怪的征兆。
2.省略句 省略主语 ①于是遽而弃于远野之前省略主语田父,即于是遽而弃于远野;该分句可译为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丢到很远的野外。②长食上大夫之前省略主语献玉者,即长食上大夫;该分句可译为永远享受上大夫一样的俸禄。省略宾语 ①以告邻人之中,介词以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得到宝玉这件事,即以告邻人;该分句可译为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②置于庑下之中,动词置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宝玉,即置于庑下;该分句可译为农夫把宝玉放在廊下。,省略介词①畜之弗利其家之中,动词利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对、对于,即畜之弗利其家;该分句可译为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②以献魏王之中,动词献之后省略介词于,引出动作对象,即以献魏王;该分句可译为邻居将玉石献给了魏王。3.定语后置得宝玉径尺之中,径尺在句中作宾语宝玉的定语,定语后置,该句正常语序是得径尺宝玉;该分句可译为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
4.状语后置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之中,介词短语于野在句中作动词耕的状语,状语后置,该句正常语序是魏田父有于野耕者;该分句可译为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周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