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审美思想
《黄帝四经》是战国时期托名黄帝的众多著作之一,也是研究黄老之学的宝贵资料。 本文认为,《黄帝四经》中蕴含了一定的美学思想,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人对《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加以研究。作者认为,从美学角度对《黄帝四经》展开讨论,无论对研究先秦时期的美学理论,还是对建构当今的美学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四经》虽然大体上属于道家学派,但它也杂糅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实际上是兼采百家之作。因此,要研究《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还要弄清它与先秦时期的哪些主要学派有联系。,本文对《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首先是对《黄帝四经》的某些论述从美学的角度展开分析,然后总结出它主要的美学观点。其次是把《黄帝四经》置于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与先秦儒、道两家学派的美学思想加以比较。
本文上篇对《黄帝四经》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一、关于道的美学思想。道是《黄帝四经》中的最高范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延伸出来的,而道本身就是最高、最大的美。以此出发,要求文艺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自然和社会,使之有利于自然万物的生长,社会政治的昌明以及人伦道德的和谐。二、在确立了道这一美的最高标准之后,《黄帝四经》提出了美的批评尺度——过极失当。过极失当的原则要求艺术欣赏必须适度,不可过分。,三、真实自然的美学原则——至言不饰。主张写文章最关键的是要有真实可信的内容,而在形式方面则无需太过华丽和雕琢。四、虚静的审美心态。以虚静之心去观照天下万事万物,而不受任何具体认识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影响。五、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阴阳刚柔。
《黄帝四经》对于阳刚与阴柔的各自特性及互相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所作的说明,正符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征。六、论艺术的作用——文与化。《黄帝四经》十分重视人文、艺术对社会教化的作用。 本文下篇主要是对《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与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相关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作者认为,《黄帝四经》关于道的美学思想与老庄之道是基本一致的,而与儒家尊崇道德礼义的美学规定格格不入。但在道的目的性方面,《黄帝四经》与儒家较为一致,而与道家则有所区别。, 《黄帝四经》中过极失当的美学批评尺度,把老庄在享受美与艺术时要求全寿养生和儒家对审美要求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在真实自然的原则上,《黄帝四经》与老庄都以真为最高境界的美,而儒家的真与美都要受到善的制约。
《黄帝四经》与老庄都以自然无为为美,以真为表现形式,而儒家则以文饰、有为作为真和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黄帝四经》虚静的审美心态虽然和老庄的涤除玄览、心斋、坐忘的心理特征是一致的,但《黄帝四经》的虚静要求既合规律又合目的,而老庄却是主张无目的、超功利的。 《黄帝四经》的阴阳刚柔说,从哲学层面来看,与《老子》、《周易》是基本一致的;《黄帝四经》与儒家对和的理解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在这方面,两家形成了互补的理论态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帝四经》重视文明教化对社会的作用,与《周易》及儒家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但与老庄忽略文明教化作用的观点有很大差异。 文章在结语部分强调了《黄帝四经》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