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地皇分日月星辰
地皇分日月星辰
却说天皇氏虽立六十甲子,昼夜不分,永冥冥焉。正值火德王兴于熊耳、龙门等山,忽然山中地出金光数丈,光中现五色祥云,云中降下一物,如莲花样,乃六白降世。莲花内有十一孔,于半空中飘荡,遂至变化,坠于地下,乃十一只,如莲子样。有一大者,忽伸出一头,全身继之而出于地中,踊跃数次,自成一人,形成三丈四尺,膊大数围,面如黑漆,身似烟煤,目如火光。继之莲子亦摇摆数次,如前而出一般十人,形容体态大抵肖似。一出便知尊兄为主,各相言曰:“天皇去后,今兄降世,可继为地皇。”地皇诺之曰:“弟等既立我以继天皇,当作用创立,以垂宪万世。”众弟曰:“我兄天生圣君,必有睿裁,弟等领命。”地皇曰:“天皇立天子以定岁,地支以定时,而岁时虽定,昼夜不分,日月不明,纵有生民,万世冥冥如长夜矣,则人民万物将何以为上宰乎?必得定其日月之升降,以分其昼夜之时刻期限、朔望盈虚,庶民方有所赖矣。”诸弟闻说,皆大欢喜,稽首曰:“愿我兄速为处分!”地皇曰:“吾今先代汝诸弟取其姓名,各处而居,再商昼夜之计。”诸弟请曰:“吾兄取何名姓?”地皇曰:“姓则共,而名分,取十字创制诸辰法,永垂宪万世,以此十字为汝等安名。其一曰地创,二曰地制,三曰地诸,四曰地辰,五曰地法,六曰地永,七曰地垂,八曰地宪,九曰地万,十曰地世。”诸弟受名谢恩。地皇分付曰:“汝等暂且散居各方,俟有召命,各宜向前立功。”诸弟领命,皆分别而去。
地皇氏自思曰:“必须先得日月分明、星辰有位,然后方可以分昼夜。如是日月不照,星辰不耀,安成昼夜!可召四弟地辰议之。”即遣使命,令召地辰。使命承召,直至地辰地方,入见地辰,具言地皇相召之意。地辰即同使命来见地皇,参拜毕,地皇曰:“今闻日月二人居于咸池太阳洗浴处,不升明照,乐于爱溺,沉于精魄,恐召不来。汝可试往召之,看彼何如。”地辰领命,辞兄而行,取路径至咸池。
却说太阳日君,姓孙,名开,字子真,乃男身;太阴月君姓唐,名未,字天贤,乃女身。二人自天地消闭之后,阴阳相混,隐避于咸池,幽居不高。忽报地皇氏差有使命至,日月出接,延入池边坐定。日君问曰:“地皇差君至此,有何见谕?”地辰宣言:“地皇主上说,汝二君不出升照,不分昼夜,使某白二君前去照临,以救万民。”日月曰:“某二人久居在此,难以分离,况升照必有分别,分而难合,烦为转达,实难领命。”地辰曰:“二君不行,则天下万民无有赖矣;若无二君,不成天象,幸其勿辞!”日月曰:“以我分离,从彼所欲,不敢从命!”二人遂走入咸池不出。地辰只得回见地皇,将前事一一奏上。地皇笑曰:“吾亦知他二人情久不舍,难以善处;但不思天地间岂有久合不分离者乎!汝且退,吾自有取他之法。”
却说地皇氏乃西方地帝鸡降世,随即沐浴闭气,飘然而行。至西方,正值世尊升座莲台说法,诸菩萨侍立,忽座下见地皇氏俯伏言曰:“望佛发大慈悲,行大方便!”佛曰:“地帝鸡,汝已为地皇,今有何事至此?”地皇叩首曰:“弟子欲分昼夜,以定日月星辰,遣使宣召孙开、唐未,二人不尊召命、不肯分离,只得来投世尊,望乞垂怜!”佛曰:“我前命毘多崩娑那降世为盘古氏,亦知其未伏日月三辰,是无昼夜。欲升日月,必得毘多崩娑那再行,方可以制之。”昆多崩娑那闻得佛言,忙向上叩首曰:“蒙佛分付,乃各执一事,弟子已开辟天地,日月之事,该地帝鸡制伏,彼今不伏日月,不定三辰,干弟子何事,却要弟子代行?”佛曰:“汝当初分天地时便该升起日月,岂有既开天地而不升日月之理?致阴阳交姤已久,不肯分离。慎勿辞劳!汝速一行,可成其功。”里多崩娑那不敢违佛法旨,只得启告曰:“弟子此去,何以制之?”世尊命毘多崩娑那上前,令伸左手,书一“日”字,右手书一“月”字,念真言曰:“唵悉咺哆般恒啰吽。”嘱之曰:“汝若去到咸池,将此真言念动,先分其阴阳,次伸出左手招日,又伸出右手招月,诵心经七遍,送上天宫,则阴阳自分而成昼夜矣。”毘多崩娑那又告曰:“日月既承开示,但不知星辰之事当何如?”世尊曰:“星由月转,因天地消闭,皆于混沌中已成石矣,今聚在西北角。”昆多崩娑那告佛曰:“用何法升提,令其分位?”世尊曰:“诸星散乱,俱有其方位。汝可先升七辰于北方,此系众星象之主,诸星必然拱向;
次升五帝大星;
三升天乙、太乙、三师、后妃等星;
四升文昌、玄武、三台、八座等星;
五升七姑星,列于天河、鹊桥之后;
六升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音滋、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一此为二十八宿,布列四方;
七升金、木、水、火、土五星,此为五行;
八升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此为十二曜,分十二位;
九升太子、庶子、御女、左右少微等星;
十升罗喉、计都。一一升提,各居其方位,自然不致紊乱,而灿明矣。”
毘多崩娑那曰:“何法升之?”世尊曰:“念动心经:其星即升。”毘多崩娑那曰:“何只念心经,便能升提?”世尊曰:“天有天心,地有地心,人有人心。天、地、人三心一正,百邪隐避:三心不正,百邪作祟。心经中有无量无边功德不可思议,但依而行,自然成功矣。”
毘多崩娑那听佛此说,满心欢喜,叩首拜辞如来,即同地帝鸡而来。至咸池,依佛指示,将前真言念动,只见日、月二君飘飘荡荡,放大毫光,显出赤白二气冲天而起,便觉天地光明,比前混沌景象大不相同。毘多崩娑那,地帝鸡大喜,即向前喝曰:“汝二人久淆违佛法旨,吾不汝较,可速分赤、白二气前来受戒!”少顷间,赤、白二气渐渐分开,赤左白右,各聚成一团。毘多崩娑那伸左手呼曰:“孙开速上吾掌!”只见一团赤气飞入掌中。再伸右手呼曰:“唐未速上吾掌!”一团白气飞入掌中。用两手高擎,念心经七遍,又念动真言,喝曰:“赤左白右,昼日夜月,不得相淆!如违法旨,按令施行!”只见赤、白二团一齐离掌,直升上天,白月没于云内,赤日光明普照四方矣。二人大悦。地帝鸡曰:“今,昼则定矣,夜何以分?”毘多崩娑那曰:“吾与汝且候之。——孙开欲心未断,必恋慕唐未,待其行至身斜,可召云以掩其光,而推唐未出焉,则成夜矣。”地帝鸡闻说大喜。不多时,果然孙开身斜,欲寻唐未,被云蔽光,不得相会。毘多崩娑那即念动真言催月渐升,遍照四方,而为夜矣。
二人见日月分明,已有昼夜,又依世尊之旨,向西北方念动真言,先升北斗,只见七星相连,光芒闪灼,列于北方。将心经持诵,而诸星象辰宿皆灿烂光明明朗,各升本位,拱向北斗。二人甚悦。
毘多崩娑那曰:“三辰日月星位定矣,日月昼夜分矣,只是孙开、唐未居咸池交久,欲爱未断,久后必有月爱日,日爱月相护之咎。”地帝鸡问曰:“若有此咎,何以处分?”毘多崩娑那曰:“某料不妨。若日贪月,则名月蚀;若月贪日.则名日食。民间见其晦暗,必大惊小怪,恐其不光,自用金鼓震动。孙、唐二人心慌,必定惊散而复光明。但不免岁有一次。然太阳之气充满;无有亏虚;太阴之气微弱,必有盈虚。”
说罢,二人作别。毘多崩娑那转西方回佛法旨,地帝鸡回世得昼夜分、日月定、三辰判,满心欢喜,乃召十弟聚会,相庆称贺。地皇氏曰:“今昼夜、日月、星辰已定,吾欲以盈虚消长、朔望相继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岁,俾后之民庶知日月之道、星辰之理、昼夜之长短、四时之不息所以然也。”众弟曰:“此吾兄没世之功也!”各辞归本地不提。
地皇氏自定日月星辰之后,万民安泰,与十弟共分治天下一万八千年而崩,继之人皇氏出焉。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淮南子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九州之外有八埏,八埏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东西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广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地之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地当阴阳之中,能吐生万物者,谓之土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蛮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艺术
- 谱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