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庚辰,至于滔水。浊繇氏之所食(《山海经》曰“有川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亦此类)。
辛巳,天子东征。
癸未,至于苏谷。骨飦氏之所衣被(言谷中有草木皮,可以为衣被),乃遂南征,东还。
丙戌,至于长,重氏之西疆(疆,界也)。
丁亥,天子升于长,乃遂东征。
庚寅,至于重氏黑水之阿。爰有野麦(自然生也),爰有荅堇(祇谨二音),西膜之所谓木禾(木禾,谷类也。长五寻,大五围。见《山海经》)。重氏之所食。爰有采石之山(出文采之石也),重氏之所守,曰:枝斯,璿瑰(璿瑰,玉名。《左传》曰:赠我以璿瑰。旋回两音)。瑶(亦玉名,瑶音遥),琅玕(石似珠也。琅干两音),玪(皆玉名,字皆无闻。玪音钤瓆),玗琪(玉属也,于其二音),尾(无闻焉),凡好石之器于是出(尽出此山)。
孟秋癸巳,天子命重氏共食天子之属(音供,言不及六师也)。五日丁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天子使重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今外国人所铸作器者,亦皆石类也)。器服物佩好无疆,曰:天子一月休。秋癸亥,天子觞重之人,乃赐之黄金之罂二九,银乌一只,贝带五十,朱七百裹,箭桂姜百,丝雕官。乃膜拜而受。
乙丑,天子东征,送天子至于长沙之山。□只,天子使柏夭受之。柏夭曰:重氏之先,三苗氏之□处,以黄木银采,□乃膜拜而受(三苗,舜所窜于三危山者)。
丙寅,天子东征,南还。
己巳,至于文山,西膜之所谓□,觞天子于文山。西膜之人乃献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穄米千车,天子使毕矩受之,曰:□天子三日游于文山。于是取采石(以有采石,故号文山)。
壬寅,天子饮于文山之下,文山之人归遗(归遗,名也)乃献良马十驷(四马为驷),用牛三百,守狗九十,牥牛二百,以行流沙(此牛能行流沙中,如橐驼)。天子之豪马豪牛(豪,犹髦也。《山海经》云“髦马如马,足四节皆有毛”),尨狗(尨,尨茸,谓猛狗。或曰尨亦狗名)。豪羊,(似髦牛)以三十祭文山。又赐之黄金之罂二九,贝带三十,朱三百裹,桂姜百,归遗乃膜拜而受。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骝(疑华骝字)而左绿耳,右骖赤(古骥字)而左白亻莪(古义字)。天子主车,造父为御,为右。次车之乘(次车,副车),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右骖盗骊而左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天子乃遂东南翔行,驰驱千里(一举辔千里,行如飞翔),至于巨蒐氏,巨蒐之人奴,乃献白鹄之血,以饮天子(饮血所以益人炁力),因具牛羊之湩(湩,乳也。今江南人亦呼乳为湩。音寒冻反),以洗天子之足(令肌肤滑),及二乘之人(谓主天子车及副车者也)。
甲戌,巨蒐之奴觞天子于焚留之山。乃献马三百,牛羊五千,秋麦千车(秋麦,禾也),膜稷三十车(稷,粟也。膜未闻)。天子使柏夭受之。好献枝斯之英四十(精者为英),珌佩百只,琅玕四十,十箧(疑此纻葛之属), 天子使造父受之,□乃赐之银木采,黄金之罂二九,贝带四十,朱三百裹,桂姜百。奴乃膜拜而受。乙亥,天子南征阳纡之东尾(尾,山后也)。乃遂绝之谷。已至于河之水北阿。爰有溲之□河伯之孙(今西有渠搜国,疑渠字),事皇天子之山。有模堇,其叶是食明后(模堇,木名。后,君也。堇,音谨)。天子嘉之,赐以佩玉一只,柏夭再拜稽首。
癸丑,天子东征。柏夭送天子至于崩阝人。崩阝伯絮觞天子于澡泽之上,多之汭(汭,水涯),河水之所南还(还,回也。音旋)。曰:天子五日休于澡泽之上。以待六师之人。
戊午,天子东征。顾命柏夭归于丌邦。天子曰:河宗正也。柏夭再拜稽首(辞去也)。天子南还,升于长松之隥(坂有长松)。
孟冬壬戌,天子至于雷首(雷首,山名,今在河东蒲坂县南也),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乃献食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曰:雷水之平寒寡人具犬马羊牛。爰有黑牛白角,爰有黑羊白血(记异也)。
癸亥,天子南征,升于髭之隥(音訾)。
丙寅,天子至于钘山之队,东升于三道之隥,乃宿于二边。命毛班(毛班,毛伯卫之先也)、逄固先至于周,以待天之命。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迳绝翟道(翟道,在陇西,谓截陇坂过),升于太行,南济于河。驰驱千里,遂入于宗周。官人进白鹄之血,以饮天子,以洗天子之足(亦谓乳也)。造父乃具羊之血,以饮四马之乘一(与王同车,御右之属。《左传》所谓四乘是也)。
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里,谓计其道里也。《纪年》曰“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曰:自宗周瀍水以西(瀍水,今在洛西。洛即成周也。音缠)。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截,犹阻也)。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所谓解毛之处),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案《山海经》云“群鸟所集泽有两处,一方百里,一方千里”,即此大旷原也),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吉日甲申,天子祭于宗周之庙(告行反也。《书·大传》曰“反必告庙”也)。
乙酉,天子□六师之人于洛水之上。
丁亥,天子北济于河,□羝之队以西北。升于盟门九河之隥(盟门山,今在河北。《尸子》曰“河出于盟门之上”),乃遂西南。
仲冬壬辰,至山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
吉日丁酉,天子入于南郑(今京兆郑县也。《纪年》“穆王元年,筑祗宫于南郑”,《传》所谓“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者”)。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孝经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吴船录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荀子
- 孔子家语
- 说苑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