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冉有问卫君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说者皆评较蒯聩、辄之是非,多至数百言,惟王逢原以十字蔽之,曰:贤兄弟让,知恶父子争矣。”最为简妙。盖夷、齐以兄弟让国,而夫子贤之,则不与卫君以父子争国可知矣。晁以道亦有是语,而结意不同。尹彦明之说,与逢原同。惟杨中立云:“世之说者,以谓善兄弟之让,则恶父子之争可知,失其旨矣。”其意为不可晓。
  冉有说:“夫子帮助卫君吗?”子贡说:“我要问问夫子。”遂进见孔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呀?”孔子说:“是古时的贤人哪!”子贡说:“他们怨恨吗?”孔子说:“追求仁爱,得到了仁爱,还怨恨什么?”子贡辞出,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君的。”解说的人,都是用评比的方法来定蒯聩和辄的是非,多到几百字,只有王逢原用了十个字就概括了,说:‘赞成兄弟让国,就知道反对父子相争了。”最为简洁精妙。晃以道也有这样的,、但结句的意思不同。尹彦明的说法,和王造原相同。只有杨中立说:‘世上的解说者,以为赞成兄弟让国,就知道反对父子相争,失掉了这句话的主旨。”他的意思是什么,让人不明白。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农家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