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下篇·化象
化得真者只论化,化神还有几般话。
【原注】如甲日主生于四季,单遇一位已土,在月时上合遇壬、癸、甲、乙、戊,而有一辰字,乃为化得真。又如丙辛生于冬月,戊癸生于夏月,乙庚生于秋月,丁壬生于春月,独自相合,又得龙以运之,此为真化矣。既化矣,又论化神。如甲己化土,土陰寒,要火气昌旺;土太旺,又要取水为财,木为官,金为食神。随其所向,论其喜忌,再见甲乙,亦不作争合妒合论。盖真化矣,如烈女不更二夫,岁运遇之皆闲神也。
【任氏曰】:
合化之原,昔黄帝礼天于圜邱,天降十干,爱命大挠作十二支以配之。故日干曰天干,其所由,合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之义。依数推之,则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也。如“洛书”以五居中,一得五为六,故甲与己合;二得五为七,故乙与庚合;三得五为八,故丙与辛合;四得五为九,故丁与壬合;五得五为十,故戊与癸合。合则化,化亦必得五土而后成,五土者辰也。辰土居春,时在三陽,生物之体,气辟而动,动则变,变则化矣。且十干之合,而至五辰之位,则化气之元神发露。故甲己起甲子,至五位逢戊辰而化土;乙庚到丙子,至五位逢庚辰而化金;丙辛起戊子,至五位逢壬辰而化水;丁壬起庚子,至五位逢甲辰而化木;戊癸起壬子,至五位逢丙辰而化火。此相合相化之真源,近世得传者少,只知逢龙而化,不知逢五而化,辰龙之说,供引之意,如果辰为真龙。则辰年生人为龙,可行雨,而寅年生人为虎,必伤人矣。至于化象作用,亦有喜忌配合之理,所以“化神还有几般话”也。非化斯神,喜见斯神,执一而论也,是化象亦要究其衰旺,审其虚实,察其喜忌,则吉凶有验,否泰了然矣。如化神旺而有余,宜泄化神之神为用;化神衰而不足,宜生助化神之神为用。如甲己化土,生于未戌月,土燥而旺,干透丙丁,支藏巳午。谓之有余,再行火土之运,必太过而不吉也。须从其意向,柱中有水,要行金运;柱中有金,要行水运;无金无水,土势太旺,秘要金泄之;火土过燥,要带水之金运以润之。生于丑辰月,土湿为弱,火虽有虚,水木无而实,或干支杂其金水,谓之不足,亦须从其意向。柱中有金,要行火运;柱中有水,要行土运;金水并见,过于虚湿,要带火之土运以实之,助起化神为吉也。至于争合妒合之说,乃谬论也,既合而化,如贞妇配义夫,从一而终,不生二心,见戊己是彼之同类,遇甲乙是我之本气,有相让之谊。合而不化,勉强之意,必非佳偶。见戊己多而起争妒之风,遇甲乙众而更强弱之性。甲己之合如此,余可类推。
乙丑 甲申 甲辰 己巳
癸未 壬午 辛巳 庚辰 己卯 戊寅
年月两干之甲乙,得当令之申金、丑内之辛金制化,不起争妒之风。时干己土临旺,与日主亲切而合,合神真实,乃谓真化。但秋金当令,化神泄气不足。至午运助化神,中乡榜;辛巳金火土并旺,癸黄甲,宴琼林,入翰苑,仕黄堂,庚辰合乙制化比劫,仕至藩臬。
戊辰 壬戌 甲辰 己巳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甲木生于季秋,土旺乘权,克去壬水,又无比劫,合神更真,化气有余。惜运走东北水木之地,功名仕路,不及前造,至丑运丁酉年,暗会金局,泄化神而吐秀,登科;戊戌年发甲,仕至州牧。
己卯 丁卯 壬午 甲辰
丙寅 乙丑 甲子 癸亥 壬戌 辛酉
壬水生于仲春,化象斯真。最喜甲木元神透露,化气有余。余则宜泄,斯化神吐秀,喜其坐下午,午生辰土,秀气流行。少年科甲,翰苑名高,惜乎中运水旺之地,未能显秩,终于县宰。
己卯 丁卯 壬午 癸卯
丙寅 乙丑 甲子 癸亥 壬戌 辛酉
此与前造只换一卯字,化象更真,化神更有余。嫌其癸劫争财,年干己土,透隔无根,不能去其癸水。午火未能流行。此癸水,真乃夺标之客也。虽中乡榜,终不能出仕。
丙戌 戊戌 癸巳 壬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癸水生于季秋,丙火透而通根,化火斯真。嫌其时透壬水克丙,只中乡榜,直至卯运,壬水绝地,挑知县,历三任而不升,亦壬水夺财之故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论语
- 尔雅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潜夫论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