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
足太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仓禀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孤脏以灌四旁。脾主四肢,为胃行津液。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左右四十二穴)。
此一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取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巳土之脏,脉在右关,实则饮食消而肌肤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不举。脐凸肢浮生之难,口青唇黑死之易。去病安生,理宜调摄,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饮食劳倦之灾,修温多辛少之剂,饮食审寒热之伤,汤药兼补泻之置。气别寒热温凉,用适其宜;味辨甘补苦泻,行当熟记。如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实;人参缓土和气,须半夏橘红。柴胡除不足之热,佐之甘草升麻;黄耆去有汗之火,辅之芍药川芎。气虚呕而人参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泄泻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干姜,霍乱吐泻兼而不药兮,胡椒绿豆。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饮不消兮,本方更入参苓。香附微寒,与缩砂消食化气,更妙安胎;沉香少温,共藿香助土调中,奇消水肿,破血消症兮,三棱莪朮;去瘀除疼兮,蒲黄五灵。茴香治霍乱转筋,共济木瓜乌药;辣桂主中焦气滞,相扶枳壳生姜。心腹疼痛兮,延胡索入胡椒;胸满咳逆兮,良姜炒同香附。肚实胀兮,大黄滑石朴牵牛,木香苓泻;腹虚胀兮,参苓朴木橘辰砂,曲蘗附子。大抵物滞气伤,补益兼行乎消导,橘皮枳朮丸,加减随宜;食多胃壅,推陈并贵乎和中,巴豆备急丸,荡涤何伤。四君子平善,与人处也,使人道德进而功名轻,忽不知其入于圣贤之域;二陈汤纯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气顺,自不觉其进于仁寿之乡。抑又闻东垣悯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诚不刊之妙典;王安道发前贤未发,辨内伤不足中有有余,实得传之秘旨,万物从土而归出,补肾又不若补脾。
《导引本经》:“脾居五脏之中,寄旺四时之内,五味藏之而滋长,五神因之而彰着,四肢百骸,赖之而运动也。人惟饮食不节,劳倦过甚,则脾气受伤矣。脾胃一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为吐泄,为肠澼,此其见之《内经》诸书,盖班班俱载,可考而知者。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食若过饱,则气脉不通,令心塞闭;食若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食秽浊之物,则心识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则四大违反,而动宿疾,皆非卫生之道也。举要言之,食必以时,饮必以节,不饱不饥是也。人能饮食如是,不惟脾胃清纯,而五脏六腑,亦调和矣。盖人之饮食入口,由胃脘入于胃中,其滋味渗入五脏,其质入于小肠乃化之。至小肠下口,始分清浊,浊者为渣滓,入于大肠;清者为津液,入于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分清浊,浊者入于溺中,清者入于胆,胆引入于脾,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为泪,为汗,其滋味渗入五脏,乃成五汗,同归于脾,脾和乃化血,复归于脏腑也。经曰:「脾土旺能生万物,衰生百病。」昔东坡调脾土,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召饮者,预以此告: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善卫生者养内,不善卫生者养外;养内者安恬脏腑,调顺血脉,养外者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
足太阴脾经考正穴法
隐白:
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大都:
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溜为荥火。脾虚补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疼,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太白:
足大趾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俞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公孙:
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足太阴络脉,别走阳明胃经。《铜人》针四分,灸三壮。
主寒疟,不嗜食,痫气,好太息,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肿起,烦心狂言,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商丘:
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脾脉所行为经金,脾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腹胀,肠中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痹,气逆,痔疾,骨疽蚀,魇梦,痫瘛,寒热好呕,阴股内痛。气壅,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积痞气,黄疸,舌本强痛,腹胀,寒疟,溏瘕泄水,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慢风。
三阴交:
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呵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症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
如经脉塞闭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胎应针而下,果如文伯之诊。后世遂以三阴交、合谷为妊妇禁针。然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而堕胎,今独不可补三阴交,泻合谷,而安胎乎?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阴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体。”
漏谷(一名太阴络):
内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肠鸣,强欠,心悲逆气,腹胀满急,痃癖冷气,食饮不为肌肤,膝痹足不能行。
地机(一名脾舍):
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郄,别走上一寸有空。《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症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阴陵泉:
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横纹头下,与阳陵泉穴相对,稍高一寸。足太阴脾脉所入为合水。《铜人》针五分。
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可俯仰,霍乱,疝瘕,遗精,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暴泄飧泄。
血海:
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
东垣曰:“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阴脾经七壮。”
箕门:
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一云股上起筋间。《铜人》灸三壮。
主淋小便不通,遗溺,鼠鼷肿痛。
冲门(一名上慈宫):
府舍下一寸,横骨两端约中动脉,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疼,癃,淫泺,阴疝,妇人难乳,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府舍:
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三脉上下一一入腹,络脾肝,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郄,三阴阳明之别。《铜人》灸五壮,针七分。
主疝瘕,痹中急疼,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气霍乱。
腹结(一名肠窟):
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咳逆,绕脐痛,腹寒泻利,上抢心,咳逆。
大横:
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
腹哀:
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三分。
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
食窦:
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天溪:
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中满痛,贲膺,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疒貴)痈。
胸乡:
周荣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不得卧,转侧难。
周荣:
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
主胸胁满不得俯仰,食不下,喜饮。咳唾秽脓,咳逆,多淫。
大包:
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中出九肋间。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胸胁中痛,喘气,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