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素问·痿论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脏感受了热邪,灼伤津液,肺叶枯焦,就会皮肤干燥、汗毛焦枯,热邪不去就会发病为四肢痿软无力的“痿躄”;心脏感受了热邪,可使下部的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肢体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发病为“脉痿”,使膝踝关节不能屈伸,小腿软弱不能站立行走;肝脏感受了热邪,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就会发病为“筋痿”;脾脏感受了热邪,则灼耗胃中津液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就会发病为不知痛痒的“肉痿”;肾脏感受了热邪,灼伤肾精,就会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就会发病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黄帝问道:痿病是怎样引起的?
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岐伯说:肺是诸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气郁化热,使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所以说:“五脏都是因为肺热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变生痿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如果无穷尽地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即阴茎)弛缓,形成筋痿(即阳痿),甚至变生为遗精。所以《下经》中说:“筋痿,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内伤精气所致)。”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的人日渐感受湿邪侵渍,导致了湿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终则发展为肉痿。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果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帝曰:何以别之?
黄帝问道:用什么办法鉴别五种痿病呢?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岐伯说:肺有热的痿病,面色白而毛发衰败;心有热的痿病,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肝有热的痿病,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热的痿病,面色黄而肌肉蠕动;肾有热的痿病,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黄帝道:先生以上所说是合宜的。医书中说:“治痿,应独取阳明。”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摠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岐伯说: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阳明胃经会合于宗筋。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都总汇于宗筋,再会合于足阳明经的气街穴(即气冲穴),故阳明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就使两足痿弱不用了。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问道: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岐伯说:(首先应根据痿病的部位选取阳明经的穴位,同时还要兼取各脏腑的五输穴,)调补各经五输穴的荥穴,疏通各经五输穴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
帝曰:善。
黄帝道:说得好!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