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 素问·针解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岐伯回答说:针刺治疗虚证要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针刺治疗邪气盛满的实证要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血液郁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为使正气实(即补法)应缓慢进针、迅速出针,并在出针时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为使邪气泻应迅速进针、缓慢出针,并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审察疾病的先后(先为本,后为标),是指辨别疾病的演变进程和预后。辨别疾病的虚与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这是医生治病不可离开这个原则。若医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虚实),那么就会背离正确的治疗法则。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读注:《甲乙经》作:“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虚实补泻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不同的病证。针刺补泻的时间,应该与气的来去开阖相配合(:气来时为开可以泻之,气去时为阖可以补之)。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所异,根据治疗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补泻作用。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针刺实证须用泻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寒凉之感时,即可出针;针刺虚证须用补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温热之感时,即可出针。经气已经到来,应谨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变更手法。决定针刺的深浅,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内在外。针刺虽有深浅之分,但侯气之法都是相同的。行针时,应似面临深渊、谨防跌落那样小心翼翼。持针时,手应像握着虎符那样坚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于其他事情,应该专心致志观察病人,不可左顾右盼。针刺时要凝神聚气,手法要正确。下针后,务必注视病人的双目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运行通畅。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上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蹻足胻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所说的足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之处。所说的跗上穴(即冲阳穴),在足背上,举膝易见之处。巨虚穴,在跷足时小腿外侧肌肉凹陷之处。下廉穴,在小腿外侧肌肉凹陷处的下方。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合,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传于后世,作为治病的常法。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岐伯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针的式样也是根据其所适应的不同病症制成的,所以有九针之名。(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具体是指:)人的皮肤在外,庇护全身,与天相应;肌肉柔软安静,如土地厚载万物一样;脉与人身体相应;筋约束周身;人的声音与五音相应;人的脏腑阴阳之气配合犹如六律高低有节;人的牙齿和面目的排列犹如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犹如地上的百川万水,纵横灌注于九野一样。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所以,九种针法之中,第一是针刺皮肤,第二是针刺肉,第三是针刺经脉,第四是针刺筋膜,第五是针刺骨,第六是针刺调和阴阳,第七是针刺补益精气,第八是针刺驱除风邪,第九是针刺通利九窍,以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间的邪气。这就叫做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有不同的功用和适应证。人的心愿意向与八风相应,人体之气运行与天气运行相应,人的发齿耳目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人体阴阳经脉运行气血与大地江河百川相应,肝脏精气通于两目,目又属于九窍,所以肝目与九数相应。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