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素问·奇病论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黄帝问道:有的妇女在怀孕九个月时,出现不能说话的症状,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宫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
帝曰:何以言之?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岐伯说:胞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阴肾经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经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
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甲乙经》、《太素》无此四字,为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岐伯说: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刺法》上说:“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泻法,用泻法则精气耗伤,使胎儿不得保全,胎死腹中后着而不去,独擅腹中,反而给治成疾病了。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黄帝说: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疾病呢?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必须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黄帝说:人有身体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邪气流溢于大肠,而流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读注:“伏梁”首见篇第四十,此处所论与之无异。)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黄帝说:人有尺肤脉搏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疹筋”,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
帝曰:善。
黄帝说:好。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五味入于口,贮藏于胃,脾再将精气输送全身,所以脾失运化,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过食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胃脘满胀,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日久就会转化成“消渴”。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治疗时应取胆经的募穴(日月穴)和俞穴(背部的胆俞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黄帝说:有患“癃”(即淋症)者,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脉象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么病呢?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岐伯说:此病根在脾脏,热邪炽盛的表现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读注:篇第四十五,专论“厥”,无此症候。结合上文,应定名为“癃厥”为是。),属于不能治的死症。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证候。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黄帝说: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气之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咽喉与胸膺之间格塞不通、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五种病气有余的证侯。所谓“二不足”,就是(患癃厥而一日数十溲,脉微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的证候。现在患者外见五有余,内见二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不足而补其里,所以说是必死无疑了。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黄帝说:人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的,病的名字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岐伯说:病的名字叫“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邪气逆于上而不下,精气与邪气相争并聚不散,影响胎儿故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黄帝说:面目浮肿,像有水状,切按脉搏大而且紧,身体没有痛处,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饭,或者吃的很少,这种病叫什么呢?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岐伯说: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饭,常常惊恐的阶段,如若反复惊悸,导致心气不能恢复而神气消亡,就为死症。
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