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五 素问·著至教论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黄帝坐于明堂,召见雷公问道:你懂得医学的道理吗?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雷公回答说:我诵读医书不能完全理解,有的虽能粗浅的理解,但不能分析辨别,有的虽能分析辨别,但不能深入了解其精奥,有的虽能了解其精奥,但不能但不能加以阐发和应用。所以我的知识,只足以治疗一般官吏的病,不足以治疗侯王之疾。我很希望你能给我关于树立天之度数,如何合之四时阴阳,测日月星辰之光等方面的知识,以进一步阐发其道理,使后世更加明了,可以上通于神农,并让这些精确的道理得到发扬,其功可以拟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黄帝说:好。不要忘掉,这些都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应和的道理,就医学而言,必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才能长久流传下去,用以教导群众,也不致发生疑惑,只有这样的医学论篇,才能传于后世,而作为宝贵的遗产。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雷公说:请把这些道理传授给我,以便背诵和理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黄帝说:你没听说过有《阴阳传》这部书吗?
曰:不知。
雷公说:不知道。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黄帝说:三阳之气,主护卫人一身之表,以适应天气的变化,若人之上下经脉的循行失其常度,则内外之邪相合而病至,必使阴阳有所偏盛而为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雷公说:“三阳莫当”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黄帝说:所谓三阳独至,实为三阳之气合并而至,并至则阳气过盛,其病来疾如风雨,犯于上则发为头癫部疾病,犯于下则发为大小便失禁的漏病。由于这种病变化无常,外无明显的气色变化等症状可察,内无一定的征象可以预期,其病又不符合于一肌的发病规律,所以在诊断时,也就无法记录分辨其病变的属上属下。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雷公说:我治疗这类病,很少治愈,请你详尽解释一下,以解除我的疑惑。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黄帝说:三阳是及盛之阳,若三阳之气积并而至,则发而为惊,病起讯如疾风,病至猛如霹雳,九窍皆因之闭塞,因阳气滂渍盈溢,而咽干喉塞。若并于阴,则为盛阳之气内薄于脏,病亦上下无常,如果迫于下,则发为肠澼。若三阳之气直冲心膈,使人坐而不得起,卧下觉得舒适,这是三阳积并而至之病。由此而知,欲通晓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必须知道如何辨别阴阳,极其上应于四时,下合地之五行等道理。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雷公说:对这些道理,明显的讲,我不能辨别,讲隐晦的,我更不能理解,请你再解释一下其中的精微,使我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深奥的道理。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黄帝说:你受老师的传授,若不知与至道相合,反而会对老师的传授产生疑惑,我现在告诉你知道的要点。若人患病伤及了五脏,筋骨日渐瘦削,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不能辨别,世上的医学岂不失传了吗?例如肾气将绝,则终日心中惋惋不安,欲静处不欲外出,更不欲频繁的人事往来。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