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播种·麻
《齐民要术》:凡种麻,用白麻子。白麻子为雄麻,颜色虽白,啮破枯燥无膏润者,秕子也,亦不中种。市籴者,口含少时,颜色如旧者,佳;如变黑者,哀。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故墟太良,有夥叶夭折之患,不任作布也。夥,丁破反,草叶坏也。地薄者粪之。粪宜熟。无熟者,用小豆底亦得。崔寔曰:“正月粪畴。”畴,麻田也。耕不厌熟。纵横七遍已上,则麻无叶也。田欲岁易。抛子种,则节高。良田一亩,用子三升;薄田二升。概则细而不长,稀则危而皮恶。夏至前十日,为上时,至日,为中时,至后十日,为下时。“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亦良候也。谚曰:“夏至后,不没狗。”或答曰:“但雨多,没橐駞。”又谚曰:“五月及泽,父子不相借。”言及泽急,说非辞也。夏至后者,匪唯浅短,皮亦轻薄。此亦趁时,不可失也。父子之间,尚不相假借,而况他人者也?泽多者,先渍麻子令芽生。取雨水浸之,生芽疾,用井水则生迟。浸法:著水中,如炊两石米顷,漉出,著席上,布令厚三四寸。数搅之,令均得地气,一宿即芽出。水若滂沛,十日亦不生。待地白背,耧耩,漫掷子,空曳劳。截雨脚即种者,地湿,麻生瘦;待白背者,麻生肥。泽少者,暂浸即出,不得待生芽,耧头中下之。不劳曳挞。麻生数日中,常驱雀。叶青乃止。布叶而锄。频烦再遍止。高而锄者,便伤麻。稠弱不堪者,拔去。勃如灰便刈。刈、拔,各随乡法。未勃者收皮不成;放勃不收,即骊。蘩,古典反,小束也。欲小,箐普胡反。欲薄,为其易干。一宿辄翻之。得霜露,则皮黄也。获欲净。有叶者喜烂。沤欲清水,生熟合宜。浊水则麻黑;水少则麻脆;生则难剥;大烂则不任。暖泉不冰冻,冬日沤者,最为柔朋也。
《齐民要术》:一般种(纤维用)大麻,多用白麻子。白麻子为雄麻。有的颜色虽然是白的,但咬开后,里面却干枯焦燥,没有一点油性的,是秕没有成熟好的种子,这种也是不能种的。如到市上去买种子,可放到口中噙一会,颜色没有变化的是好种子;变黑的是湿热郁衰变质的种子。种大麻一定要好地,但不要用故墟。故墟太肥,会使大麻苗稼有夥叶早死的害处,麻亦不可织布。“夥”,丁破反,指草叶变坏。瘠薄的土地要施肥。粪要腐熟的。没有熟粪,用小豆茬地亦可。崔寔说:“正月粪田畴。”畴,即指麻田。耕不厌熟柔。纵耕横耕达到七遍以上,则长出的大麻叶少。大麻田要年年更换。抛子种会使大麻的节长。好地一亩,用种子三升;瘠薄地一亩,用种子二升。苗稠,会使茎秆细弱、不见长;苗稀,会使茎秆长得很粗,韧皮质劣。夏至以前十天种,为上等农时;夏至日种,为中等农时;夏至过后十日以内种,为下等农时。“冬麦黄的时候种大麻,大麻黄的时候种冬麦”,这也是非常好的物候。谚语说:“夏至以后种麻,盖不上狗。”又说:“只要雨水多,可以埋没骆驼。”谚语又说:“五月间趁墒(抢种大麻),虽父子之间,不得借用人力。”这说明趁天雨抢种迫急,故谚语也有些不近人情。夏至后种的麻,不但低矮,麻的韧皮也又薄又轻。所以必须抓紧农时,机不可失。父子之间尚且不能互相帮助,对别人更不用说了。地太湿时,先浸种,令麻子出芽。用雨水浸种出芽快,用井水浸出芽慢。浸种的方法:将种子浸入水中,大约经过煮两石米饭的时间,滤出来放在席上,摊开三四寸厚,频频翻搅,使皆能得到地气,一夜过后便出芽。假若用水泡着,即便过十天也不出芽。等到地面泛白色,用耧耩开沟,撒播种子,拖着空劳覆土。若雨过后便下种,地太湿,麻苗出土后非常瘦弱;待地面泛白时种,麻苗出土后非常茁壮。地不是很湿时,可将麻种稍微浸一下,便滤出,不能等出芽,即用耧耩播入地中。不劳摩,不拽挞。麻出苗后的开始几天,要常驱赶鸟雀。叶子变青色时,才可以停止。真叶展开后,便开始锄。接连锄两遍,便要停止。苗高了再锄,便会伤麻。麻苗过稠过弱的地方,应拔去一些。等到花粉变得像灰尘那样,便要刈。或用镰刈,或用手拔,可以根据各地的习惯。未放粉便收刈的,韧皮纤维成长不良;散过粉还不收刈,麻纤维变骊。蘩要小,蘩,古典反,小把。箐普胡反。要薄,箐薄,是为了容易干。过一夜便要翻一遍。霜露沾湿后不翻,麻皮会变黄。收获要干净。带叶的容易烂。沤麻时水要清,沤的生熟要适度。浊水沤出的麻黑;水少时麻脆没韧性;沤生了,剥麻困难;沤过了,容易腐烂,麻布耐用。如果有暖泉水,冬天不结冰,用来沤麻,最为柔软和坚韧。
《氾胜之书》曰:种枲,太早,则刚坚,厚皮多节;晚,则皮不坚。宁失于早,不失于晚。夏至后二十日沤枲,枲和如丝。
《氾胜之书》说:纤维用枲麻,种早了,便会使麻秆硬、皮厚、节多;种晚了,便会使麻纤维不坚韧。故宁可使播种偏早,不要偏晚。夏至过后二十天沤麻,麻纤维会像蚕丝一样柔和。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