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知忠
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臣,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不偏于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于其臣。然而治、乱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绝世,而君未得宁其上。无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毁瘁主君于暗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由是观之,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是以过修于身,而下不敢以善骄矜守职之吏;人务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业,和顺以事其上。如此,则至治已。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而不在于忠也。故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故桀之所以亡,尧不能以为存,然而尧有不胜之善,而桀有运非之名,则得人与失人也。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 推荐作品:
- 子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