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意见:《尉缭子》是一部伪书。虽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兵形势《尉缭》31篇,但今存《尉缭子》不讲兵形势,显然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尉缭》,而是出于后人的伪造。不过,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尉缭子》残简出土后,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尉缭子》相合,伪书一说已遭到大多数人否定。另有唐魏徵《群书治要》辑《尉缭子》4篇,对考校此书均有重要价值。
第二种意见:《尉缭子》的作者名叫尉缭,是战国时人,此书的前身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形势《尉缭》31篇。一说法是在尉缭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均在魏国担任国尉一职,尉缭亦在秦国担任国尉一职,《尉缭子》一书并非尉缭一人所著,而是在尉缭太爷开始,经四代人努力才完成的。
第三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它认为此书的前身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29篇。杂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说。杂家《尉缭》属商君学,除论述军事外,还应论及政治和经济。它虽谈兵法,却并非兵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缭子》5卷。这都和今存《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数相同,可见今存《尉缭子》即杂家《尉缭子》。宋人将杂家《尉缭子》收入《武经七书》,归入兵家。所以后人多误认《尉缭子》为兵家之书。
《尉缭子》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它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在战略、战术上,它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尉缭子》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经七书》本最早。《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四篇。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和《尉缭子》相符的竹简书六篇。从这几篇的情况来看,现在流传版本的文字有很多删节和讹误,篇名常和竹书不合,但基本上没有后人增加的内容。
《尉缭子》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迷信观念,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其理论水平很高。后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对研究战国时代的军法颇有帮助,所以有人把此书作为兵书来看待研究。
《尉缭子》的思想大体上接近法家,反对孔孟的亲亲原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治国和治军,某些思想显得非常残暴,全文处处可见诛杀这样的词汇,并且大力倡连坐保甲制度。有意思的是尉缭却非常推崇德、仁义,提出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告诫君主杂学不为通儒,言外之意他的理论才是最有用的理论。
版本
竹简残本——1972年出土的,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四库全书》本。
《清芬堂丛书》本。
《百子全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群书治要》本。
《太平御览》本。
《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本。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周书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