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韬·文伐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
文王问太公说:“想要用文伐的方法打击敌人应该怎样?”太公答道:“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种: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一是,根据敌人的喜好,顺从满足他的愿望。这样,他就会滋长骄傲的情绪,肯定会去做邪恶的事情。如果能利用他的这个弱点,就必定能把他除掉。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
二是,亲近拉拢敌国君主的亲信,以分化敌国的力量。敌国的亲信如果怀有二心,就一定不会在忠心耿耿。敌国朝中没有忠臣,那么国家就必定面临危亡。
“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
三是,暗中贿赂收买敌君近侍近臣,和他们建立深厚交情。这些人身居国内而心向外国,敌国就一定会发生灾祸。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
四是,助长敌国君主的放纵享乐,增大他的荒淫欲望,用大量的珠宝去贿赂他,赠送美女讨好他。言辞卑下,曲意听从,顺从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这样,他就会放松警惕,而放肆地发展自己的邪恶行为了;
“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五是,故意尊敬敌国的忠臣,送给他微薄的礼物,与他出任使者前来交涉时,故意加以拖延,而对所交涉的问题不予答复,极力促使敌君改派使者,然后再诚心解决所交涉的问题,向他表示亲近以取得他的信任,从而使敌国君弥合与我国的关系。这样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敌国的忠臣和奸佞,就能够离间敌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谋取敌国了;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六是,收买敌国朝廷中的大臣,离间敌国朝廷在外的大臣,让有才干的大臣里通外国,造成敌国内部自相混乱,这样敌国就很少有不灭亡的。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
七是,要使敌国君主对我深信不疑,就必须赠送很多贵重的礼物去贿赂他,同时收买他左右亲近大臣,暗中给他们各种好处,使其君臣忽视生产,造成财粮匮乏,国库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八是,用贵重的财宝贿赂敌国君主,进而乘机与他同谋别国,所图谋的又对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后必然信任我们,这就密切了敌国与我的关系。关系越密切,敌国就必然会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而被外国利用,最终必遭惨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
九是,用显赫的名号尊崇他,不要使他身陷困境,给他以权倾天下的感觉,服从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把他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夸耀他功绩举世无双,再恭维他的德行可与圣人相提并论。这样,他必定妄自尊大,再也无心于国家的治理,国事就慢慢地荒废了。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
十是,对敌君要假意卑微屈从,这就能获得他的信任,从而了解他的真实情感。秉承他的意志满足他的要求,就像兄弟一般亲密无间。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有如神助般将它轻而易举地消灭掉。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一是,用各种方法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凡是臣民没有不贪慕权势财富的,厌恶死亡和灾祸的。暗中许诺他以高官厚禄,秘密赠送各种金银珠宝,来收买敌国的英雄豪杰。自己国内积蓄充实,但一定要假装贫乏。暗中收纳敌国的智谋之士,使他与自己图谋大计;秘密结交敌国勇士,借以鼓舞我方的士气。要尽量满足这些人的贪婪欲望,并不断使之滋长蔓延。这样,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的同党。这就叫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敌国君主虽然还拥有国家,但视听己被闭塞,还怎么能维持他的统治呢?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是,培植扶持敌国作乱的臣子,以迷乱其君主的心智;进献美女淫乐,以迷惑其君主的意志;赠送良犬骏马,以疲乏其君主的身体;经常报以有利的形势,让他沾沾自喜。然后观察有利的时机,而与天下人共谋夺取他的国家。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在正确的运用了以上这十二种方法以后,就可以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了。这就是所谓上察天时,下观地利,有利的征兆一旦出现,就可以兴师讨伐敌国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宋书
- 魏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论衡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