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燕一·齐伐宋宋急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秦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弱也。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而足下行之,将欲以除害取信于齐也。而齐未加信于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则足下之事齐也,失所为矣。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雠,而世负其祸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此所谓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齐国进攻宋国,宋国形势危急。苏代送信给燕昭王说:“燕国在拥有万辆兵率的国家之列,却让齐国招押着人质,这使燕囤名声低下,权威减轻。协助齐国进攻宋国,劳民伤财。攻破宋国,侵占楚国的淮北,使齐国的领土扩大了,也就是使仇敌强大了本国弱小了。这三种结果,都是国家的大患,而您却要实现它们,是想除掉齐国祸害取信齐国。然而齐国来必增加多少对您的信任,忌恨燕国会更加厉害。那么您去侍奉齐国,就是失误的做法。劳民伤财,没有尺寸的功劳,攻破宋国却扩大了仇敌的领土,叉会世代背负齐国的祸患。您把宋国和淮北合在一起,就会知道它们冼万乘之国还要强大。齐国一旦兼并它们,就如同增加了一个齐国。九夷方圆七百里,再加上鲁、卫等小国,这也是所说的比万乘之国还要强大的地方,齐国如果吞并它们,这就如同增加了两个齐国。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都不能同它抗衡,现在用三个齐国米面对燕国,那祸患可就大了。
“虽然,臣闻知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齐人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而后残吴霸天下。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则莫如遥伯齐而厚尊之,使盟于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秦挟宾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结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一国都为功。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齐而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弗利而势为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今泾阳君若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矣。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攻齐,曰,必反宋地而归楚之淮北。夫反宋地,归楚之准北,燕、赵之所同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屣。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赵,名卑而国危;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说秦?秦伐齐必矣。夫取秦也,上交也;伐齐,正利也。尊上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虽然这样,但是臣下也听说智者做事,能够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齐国人喜欢紫色,破旧的白色生绢染上紫色,价格就会上涨十倍。当初越王勾践困守在会稽山上,但后来却灭了吴国称霸天下。这都是转祸为福,由失败迭到成功的范例。观在大王也想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吗?那么不如让齐国在远方称霸并极力推崇它,派使者同周室结盟,烧尽天下的秦符,相约:‘上等计策是击破秦国,其次是排斥秦国。’秦国受到排斥等着被攻破,秦王必然会恐惧担心。秦国五代以来一直攻打诸侯,如今居于齐国之下,秦王一定会有这样的决心,倘若能让齐国走投无路,不惜失掉一座都邑也要取得成功。既然这样,大王为什么不派一个平民百姓,用能使齐国陷入困境的道理游说秦国,对秦王说:‘燕、赵两国要攻破宋国扩大齐国领土并尊重齐国,甘愿屈居齐国之下,这对燕、赵两国并没有好处。得不到好处而受到客观形势的逼迫去做这样的事,为什么呢?是因为不相信秦王。现在大王何不派可以让燕、赵两国信赖的人去联合燕国、赵国。让泾阳君或高陵君先去燕、赵两国,秦国如有变故,就让他们做人质,那样燕、赵两国就会信任秦国了。秦王做西帝、赵王做中帝、燕王做北帝,并立三帝乘号令诸侯。韩、魏两国如果不听命,秦国就攻打它们;齐国不听命,燕、赵两国就攻打它,天下人谁敢不听命?天下人服从听命,再驱使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对齐国说,必须归还宋国土地及楚国的淮北。归还宋国土地,归还楚淮北,这对燕、赵两国有同样的好处。并立三帝,是燕、赵两国共同的愿望。实际上获得利益,名义上游足愿望,燕、赵两国背弃齐国,就像扔掉破草鞋一样毫不吝惜。如今大王如果不联合燕、赵两国,那么齐王称霸的事就一定能成功。诸侯们拥戴齐王而大王却不从命,这就会使秦国遭到进攻。诸侯们拥戴弃王,大王也跟从他们,这就使大王名声低贱。大王如果不联合燕、赵两国,就会使名声低贱,国家出现危险;大王联合燕、赵两国,就会使名声尊贵,国家安宁。抛弃名声的尊贵和国家的安宁,去追求名声的低贱和国家的危险,聪明人可木这样做。’秦王听了如此说法,一定心痛如刺,那么大王何不赶快派一位有才能的人用这样的说法游说秦国呢?泰国必然会进攻齐国。得到与秦国的联合,是上等的邦交;进攻齐国,会得到真正的利益。尊重上等的邦交,追求真正的利益,这是圣玉从事的事业。”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氏,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闵王出走。
燕昭王认为苏代的信写得很好,说:“先父曾经对苏代有恩,由于子之之乱,苏代才离开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有苏代辅助不可。”于是召来苏代,重新善待他。燕昭王同苏代谋划进攻齐国,终于攻破了齐国,齐闵王被迫出逃。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