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赵四·齐欲攻宋
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捄赵以伐宋。秦王怒,属怨于赵。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阴构于秦。又欲与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
齐国打算进攻宋国,秦国派起贾去阻止这件事。齐国就联合赵国一起进攻宋国。秦昭王很生气,就把一腔怨恨归结到赵国方面。赵国的李兑联合赵、韩、魏、燕、齐五国去攻打秦国,没有成功,于是就把诸侯的军队留在成皋,自己却暗中与秦国讲和。同时又想和秦国联合进攻魏国,以此消除秦国对赵国的怨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取得封地。
魏王不说。之齐,谓齐王曰:“臣为足下谓魏王曰:‘三晋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为赵也。五国伐赵,赵必亡矣。秦逐李兑,李兑必死。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死也。今赵留天下之甲于成皋,而阴鬻之于秦,已讲,则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赵也何得矣?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负蒿、葛、薜,以为赵蔽,而赵无为王行也。今又以何阳、姑密封其子,而乃令秦攻王,以便取阴。
魏昭王对此很不高兴。苏秦就到齐国去,对齐王说:“我替您对魏王说:‘赵、魏、韩三国都遭受过秦国的威胁,这次联合进攻秦国,是为了赵国。如果秦、齐、燕、韩、魏五国联合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如果秦国驱逐李兑,李兑必死无疑。现在去讨伐秦国,实际上是在救李兑的性命。如今赵国把诸侯联军驻留在成皋,暗中却出卖诸侯,和秦国勾结媾和,还订立和约,还想联合秦国一起来进攻魏国,图谋为李兑夺取封地,这么一来,大王您尊崇赵国究竟又得到了什么好处呢?况且,大王您曾经亲自北渡漳水,去邯郸拜访赵王,献出阴、成之地,割让葛、薛,用来作为赵国的屏障,而赵国却一点不为大王效力。现在又把河阳、姑密两地分给李兑的儿子,而李兑却勾结秦国来攻打魏国,想要由此来夺取陶邑。
‘人比然而后知贤不,如王若用所以事赵之半收齐,天下有敢谋王者乎?王之事齐也,无入朝之辱,无割地之费。齐为王之故,虚国于燕、赵之前,用兵于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战,未尝不为王先被矢石也。得二都,割河东,尽效之于王。自是之后,秦攻魏,齐甲未尝不岁至于王之境也。请问王之所以报齐者可乎?韩呡处于赵,去齐三千里,王以此疑齐,曰有秦阴。今王又挟故薛公以为相,善韩徐以为上交,尊虞商以为大客,王固可以反疑齐乎?’于魏王听此言也甚诎,其欲事王也甚循。甚怨于赵。臣愿王之日闻魏而无庸见恶也,臣请为王推其怨于赵,愿王之阴重赵,而无使秦之见王之重赵也。秦见之且亦重赵。齐、秦交重赵,臣必见燕与韩、魏亦且重赵也,皆且无敢与赵治。五国事赵,赵从亲以合于秦,必为王高矣。臣故欲王之偏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王使臣以韩、魏与燕劫赵,使丹也甘之;以赵劫韩、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晋劫秦,使顺也甘之;以天下劫楚,使呡也甘之。则天下皆偪秦以事王,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后王择焉。”
‘人贤能与不贤能只有通过比较然后才能知道,如果大王有侍奉赵国的一半诚意去联合齐国,那么天下诸侯谁敢图谋大王呢?大王如果帮助齐国,就不会有朝贡称臣的屈辱了,也就没有割让土地的损失了。齐国因为大王帮忙的缘故,就会在燕、赵两国出兵之前出动军队,到两千里以外的地方作战,因此无论是攻城还是野战,齐国的军队都会为大王冲锋在前。攻下两座城邑,割取河东,全都拿来献给大王。从此,秦兵进攻魏国,齐国的军队没有一次不会越过边境前来援救的。请问大王您报答齐国的做法又是什么呢?韩对于赵国来说,距离齐国有三千里,大王因此来怀疑齐国,说齐国和秦国暗地里有私交。如今大王又扶持齐国原来的相国薛公来做相国,把赵将韩徐当作上宾,把虞商作为贵客,大王竟然可以因此怀疑齐国吗?’魏王听了这话感到自己非常理亏,所以他就很想侍奉大王,而非常怨恨赵国。我希望大王逐渐地了解魏国而不要厌恶它。请让我为大王把秦国对魏国的怨恨转移到赵国去。希望大王您能在暗地里尊重赵国,并且不要让秦国知道大王您尊重赵国。如果秦国知道了齐国尊重赵国的话,那么我想燕、韩、魏三国也一定会尊重赵国,而且都不敢与赵国相对抗。这样一来,五个国家共同来侍奉赵国,赵国又和秦国结成了联盟;赵国的地位一定会在齐国之上。所以,我想让大王使诸侯之间互相冲突,然后您暗地里在中间调停。大王可派我使韩、魏、燕三国与赵国发生矛盾,派公玉丹暗中调解;让赵国和韩、魏两国发生矛盾,派我去从中进行调解;让韩、赵、魏三国和秦国发生矛盾,派顺子从中调解;让所有诸侯和楚国发生矛盾,派韩呡从中调解。这样,诸侯都会背弃秦国而来投靠大王,而且都不敢暗地里和秦国交往。大王的邦交稳定以后,看和五国中的哪个国家关系好对大王有利,然后大王再选择。”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杂史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