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赵二·秦攻赵
秦攻赵,苏子为谓秦王曰:“臣闻明王之于其民也,博论而技艺之,是故官无乏事而力不困;于其言也,多听而时用之,是故事无败业而恶不章。臣愿王察臣之所谒,而效之于一时之用也。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则辞顺。故民不恶其尊,而世不妬其业。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今用兵终身不休,力尽不罢,赵怒必于其己邑,赵仅存哉!然而四轮之国也,今虽得邯郸,非国之长利也。意者地广而不耕,民羸不休,又严之以刑罚,则虽从而不止矣。语曰:‘战胜而国危者,物不断也。功大而权轻者,地不入也。’故过任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故微之为著者强,察乎息民之为用者伯,明乎轻之为重者王。”
秦国攻打赵国,苏秦对秦王说,“臣下听说贤明的君王对待他的臣民,普遍地进行教导并教给他们各种本领,因此官吏不耽误国家大事,民力不困乏;对于他们的言论,广泛听取随时采用,因此国家的事业就不会衰败,丑恶的东西就不会显露出来。臣下希望大王详察我所陈述的主张,而实现它在一定时机的效用。臣下听说握有贵重宝器的人,不在夜间走路;承担大事的人,不会轻视敌人。因此贤明的人责任重大而行为恭谨,聪明的人功劳很大而言辞和顺。所以民众不憎恨他们的尊贵,世人不嫉妒他们的功她。臣下还听说:土地广大的国家,民众争先归附;功业盖世的人,国君不再重用他;力量耗尽的民众,仁义的人不使用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反而不去硬求,这是圣明君主一贯的做法;建立大的功业以后,使百姓休养生息,这是用兵的法则。如今长久用兵不知停止,民众力量用尽也不罢手,激怒赵国,一定要战服它,使它成为自己的一个邑,赵国的领土就会所存无凡呀I然而赵国是个四面输泻通达的国家,如今即使得到邯郸,也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料想,土地广大而不耕种,民众疲弱而不使他们休息,又用刑罚严格地约束他们,那么虽然服从了也不会长久地居住在这里。俗话说:‘打了胜仗而使国家处于危险境地,战事就会不断。功劳大而权力小,就不会取得土地。’所以超过承担能力的事情,父亲不会从儿子那里得到什么;不停止地索取,君王也不会从臣子那里得到什么。因此使微小变为显着的人力量强大,了解使民休养生息是为了更好使用他们的人可以做霸主,明白使小权变为重权的人可以称王。”
秦王曰:“寡人案兵息民,则天下必为从,将以逆秦。”苏子曰:“臣有以知天下之不能为从以逆秦也。臣以田单、如耳为大过也。岂独田单、如耳大为过哉?天下之主亦尽过矣!夫虑收亡齐、罢楚、敝魏与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愚也。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宣王用之,后富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殽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而齐为虚戾。夫齐兵之所以破,韩、魏之所以仅存者,何也?是则伐楚攻秦,而后受其殃也。今富非有齐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韩劲魏之库也,而将非有田单、司马之虑也。收破齐、罢楚、敝魏、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误。臣以从一不可成也。客有难者,今臣有患于世。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已如白马实马,乃使有白马之为也。此臣之所患也。
秦王说:“如果寡人按兵不动,使民众休养生息,那么天下各国一定推行合纵之策,将用来对付秦国。’苏秦说:“臣下有根据知道天下各国不能实观合纵来对付秦国。臣下认为田单、如耳的作为是特别错误的。难道唯独田单、如耳的作为是特别错误的吗?天下各国的君主也完全错了I他们谋划收罗破亡的齐国、疲惫的楚国、破败的魏国与存亡不可知的赵国,想用他们的力量使秦国处境困难、折服韩国,臣下认为他们已经愚蠢到极点了。齐国的威玉、宣王,是当代的贤明的君主,他们德高地广,国家富强而民众乐于被使用,将军勇武军队强大。齐宣王使用他们,后来逼近韩国威胁魏国,向南讨伐楚国,向西进攻秦国,秦兵被齐兵围困在壳山、函谷关之上,十年间经常侵夺秦国土地,秦国人畏惧远避而始终不服,然而齐国却弄得国空人绝。齐兵之所以被打败,韩国、魏国之所以所存无几,为什么?这都是因为讨伐楚国进攻秦国,然后自己遭受了战争的祸殃,当今各国没有齐威王、宣王富有,军队也没有齐国逼近韩国、威胁魏国时精锐强大,并且将军也没有飕单、司马穰苴的谋略。所以收罗破亡的齐国、疲惫的楚国、破败的魏国、存亡不可知的赵国,想用他们的力量使秦国处于困境、折服韩国,臣下认为是最大的失误。臣下认为合纵为一是不能成功的。有人责难我的看法,这是臣下如今最忧虑的。形名家们,都说‘白马不是马。’不如说自马的确是马。假如有自马非马之说,这就是臣下所忧虑的事情。
“昔者秦人下兵攻怀,服其人,三国从之。赵奢、鲍佞将,楚有四人起而从之。临怀而不救,秦人去而不从。不识三国之憎秦而爱怀邪?忘其憎怀而爱秦邪?夫攻而不救,去而不从,是以三国之兵因,而赵奢、鲍佞之能也。故裂地以败于齐。田单将齐之良,以兵横行于中十四年,终身不敢设兵以攻秦折韩也,而驰于封内,不识从之一成恶存也。”
“从前秦国人发兵攻占怀地,使那里的人屈服,赵国、齐国、楚国本应该迫近攻打秦军。可是由于赵奢、鲍佞为将,只有楚国四个人起而攻击秦军。面临怀地陷落而不援救,秦人退兵而不迫近攻击。不知道三国是憎恨秦国而爱借怀地呢?还是憎恨怀地而爱惜秦国呢?敌国攻打而不援救,敌兵撤退而不追击,因此三国的军队处境困难,但也可见赵奢、鲍佞料敌的才能。从前五国联合起来打败齐国,瓜分它的土地。田单率领齐国精良的军队,在国内横行,十四年不出战,始终不敢率兵攻打秦国折服韩国,而驰骋在国内,不知道合纵为一成功的希望哪里存在。”
于是秦王解兵不出于境,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息兵,不出国境,诸侯休战,天下安定,二十九年没有互相攻战。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素书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权谋残卷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