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齐二·秦攻赵长平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发兵援赵。秦王分析说:“如今齐、楚来救援赵国,如果他们联合作战,寡人就退兵;如果他们一盘散沙,我就趁机攻打它。”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答应借粮。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一来就中了秦国的计谋,而齐、燕的计策就落空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就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遇到亡国之祸,明日亡国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确实是战略决策的错误啊。”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农家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