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齐一·秦伐魏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合韩、赵、魏之后往东去到齐国,对齐王说:“古代圣王兴兵征伐,都是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是为了造福后世。如今齐、楚、燕、韩、魏等六国,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而且会使秦国强大使本国走向衰弱,这绝对不是崤山以东各个诸侯国所应该采取的好计策。能够灭亡崤山以东各个诸侯国的,只有强大的秦国。如今六国不但不联手抗拒强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后必然两败俱伤,最后被秦国吞并,这是我为崤山以东六国所忧虑的原因所在。秦国毫不费力,天下诸侯就互相割让土地给秦国;秦国连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诸侯就自动替秦国烹煮自己,到时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国享用。秦国多么聪明,而崤山以东的六国又是多么愚蠢啊,但愿大王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熟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成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古时候的五帝、三皇和五霸所进行的征伐,讨伐的都是无道的君王。但是如今秦国征伐天下却不是这样的,却和古时候恰恰相反,这样一来,亡国的国君必定死于屈辱,亡国的百姓必定死于俘虏。现在韩、魏两国百姓的眼泪还没有流干,只有齐国的百姓还没有惨遭秦国的掳掠,但这并不是因为齐国和秦国关系好,而韩、魏与秦国关系不好所造成的,只是因为齐国离秦国远,而韩、魏两国离秦国近。如今齐国离遭遇战祸也已经越来越近了!因为现在秦国正想要攻打魏国的绛邑和安邑,秦国攻取了绛邑和安邑,再继续沿黄河往东进兵,必定进攻齐国,占据齐国的土地直到东海边上,接着向南进兵,使韩、魏、楚三国陷于孤立,向北进兵使燕、赵两国陷于孤立,这样一来,齐国就无计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
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又联合在一起,再度成为兄弟之邦,而且相约共同出精兵去保卫魏国的绿县和安邑,这都是长远的计划。齐国如果不赶紧出精兵联合韩、赵、魏三国,那齐国必将后患无穷。韩、赵、魏三国联合以后,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是转过头往南攻打楚国,楚、秦既然兵连祸结,那时韩、赵、魏三国由于愤恨齐国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齐。这就是臣说的齐国必有的大后患,因此齐国应该赶紧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抱朴子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