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秦二·陉山之事
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王喜,乃案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
陉出战役,赵国将联合秦国攻打齐国。齐圆因此感到恐惧,便指派田章用蹦武与赵国和好。又用齐国公予顺予做人质。赵惠文纛非常高兴,于是按兵不发并告诉秦国说:“齐国把阳武赠给我国又送来顺子当人质,我们准备解除对它的讨伐。为此冒昧地通知贵国的官员们。”
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
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对赵王说:“齐国相约贵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却背弃信约,齐国是不值得信任的,贵国认为齐国不守信义,把要讨伐齐国的事通报我国,而且赠送方圆十二里的土地,用来供祭祀之用。贵国又按兵不动,而且想要接受齐国的阳武与它和解,这是我所不了解的。请让我国增派士兵四万,出贵国去决断。”
苏代为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讎,不利于秦。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痈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三也。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故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矣。’”
苏代替齐国送给穰侯一封信说:“我听到道往的行人说:‘秦国将要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我私下认为要肯定地告诉我国的国王说:‘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这是为什么呢?赵、魏、韩三国联合,这是秦国的深仇。它们上百次的背弃秦国,上百次的欺骗秦国,秦国都不算是不守信用,不算是不讲道义。现在打败齐国去壮大赵国,赵国是秦国的深仇大敌,这样不利于秦国。这是一。秦国的谋士一定说:‘打败齐国让三晋疲困,然后制服三晋和楚国。’齐国是一个疲惫的国家,用天下各国的兵力进攻齐国,就好比用于钩重的强弩去击破一个溃烂了的毒疮,它必然灭亡。秦王怎么能制服三晋和楚国呢?这是二。秦国出动军队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会相信秦国;出动军队多,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会认为受秦国控制。齐国恐惧,一定不会投靠秦国而去投靠三晋和楚国。这是三。齐国割让土地以充实三晋和楚国,那么三晋和楚国就安定了。齐国出动兵力,秦国反而会受到军事压力。这是四。这实际上是三晋和楚国利用秦国来攻破齐国,又利用齐国来攻破秦国,为什么三晋和楚国会这样聪明而齐国和秦国这样愚蠢呢?这是五。秦国取得了安邑,好好地安抚齐国,也就必然没有祸患了。秦国有了安邑,韩、魏两国一定会失去上党的。取得三晋的枢纽地带,跟出动军队却害怕全军覆没,哪一个有利呢?所以我私下对我们国王说:‘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的。’”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