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刘会昌
刘会昌
刘会昌,字凝禧,北直保定清苑人。幼负奇气,长古文辞。十岁居父丧,丧如成人礼。崇祯三年举于乡,能任大事。负气敢往,甲申闯贼北犯,伪檄数至,时秦晋及畿南诸都,望风迎款,公素负胆略,仓卒倡义,同乡绅光禄卿张罗彦暨兄进士罗俊,誓死守御。三月十九北京陷,贼急攻城。至二十四,贼撤水涸隍,云梯蜂进,炮矢风发,公率城兵,屹然岳立,指撝如平时。适西南城楼,为贼火箭所焚,西北角楼,下穿数穴,并力进功,城破,贼拽公于西关古庙,拥锋刃,问京城久破,数省尽降,尔何敢拒?公裂眦骂曰:我本布衣无官责,但恨天下无人,致尔小丑,沦陷宗社。欲脔食李自成肉,以报先帝耳。须发横竖。贼愈愤,夹打三次,然惊其勇,百计诱降,终不屈,遂断首悬西关街市。乡人士为建祠祀之,而罗彦兄弟,亦同死最烈云。
王与允
王与允,字百斯,一字永锡,山东济南新城人。布政象晋之仲子也。崇祯戊辰进士,选庶吉士,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巡抚河东盐课,陕西茶马,督学应天。未出都,以疏劾债帅,忤政府,谪归。归侍布政公家居,色养,率诸弟子辈治圃课耕,萧然物外。甲申三月,闻先帝变,涕泣不食,辞父布政公,沐浴入室,扃户与夫人于氏、子士和,同自缢死。将死时,自作墓铭,叙其家世官职甚详。士和,字允协,诸生。先是,新城崇祯中凡再破,其前则五年十一月,而公之从叔父象复,及其子与夔死之。象复,字完初,以保定府同知,里居。与夔,字风虞,举人,问变仓卒部勒家人,乘城拒之。城陷,父子皆被执,大骂不屈见杀。事闻,赠象复光禄寺少卿,与夔知县。其后则十五年十二月,而公之弟与朋,从弟与玫,及与朋子士熊、士雅死之。与玫,字文玉;与朋,字寿三:俱贡。士熊,字渭滨,举人。士雅,字大雅,诸生。与朋为人慷慨,有风烈,每平居酒酣耳热,辄谈古忠义事,淋漓感激。及警至,简家丁登陴御守,并有方略,城陷被执,二子率家丁救之,亦被执不屈死。而象复之从子与慧者,当五年破城时,守其父柩不肯去。乱兵胁之跪,不屈伤首,执以见其渠曰:孝子也,免之归。顷之,纵火焚城中,且及孝子庐。孝子伏柩而哭,其党见怜之,为断火道,得免。贼既退,孝子行积尸中,及得叔父及兄殓之。于是,人翕然称孝子云。孝子,字僧眼,贡士。
论曰:山东科第人物之盛,莫过于新城王氏,乃其忠孝节烈,萃于一门。此固史册所仅见,足以表东海矣。呜呼!公以科名重也夫!抑以忠节重也夫!
许琰
许琰,字玉重,苏州吴县人。弱冠补邑诸生,年十七剜臂疗母张氏疾。母与内戚某割襟为聘,后其家中落,有富家欲以女娶公者,时公母已亡,公不欲母寒盟地下,率就原姻。生平磊落不羁,少可多怪,对知己饮酒酣则狂歌清啸,每云士穷见节,苟值其时,岂可恤死错过。甲申四月京师变至,公素乡居,闻之惊且疑,踉跄入城,至弟璜家,问之果信,乃仰天大恸,誓不与贼俱生。自念力难歼敌,必得卿大夫同心戮力,毁家募士,树义旗北向。因遍叩群公门告之,莫有应者。然彷徨欷歔,誓从先帝九原,为厉鬼杀贼。五月午日,过友人家,见几供葵榴,愀然不乐,复出蒲酒相劝,公怒掷杯于地。厉声曰:今何时哉!我辈读圣贤书,明大义,腼颜旦夕,已非所安,犹欲饮食燕乐如平日乎?拂衣竟出。于时巨室,相率挈妻子,携辎重,窜避湖山间。公是日历走其家骂之。初九,诸生聚哭明伦堂,缙绅孝廉,或至或否,或缟素,或常服,甚至有张盖者。众群谇且詈,公乘杖躃踊,哭泣尽哀。十一,诸生犹哭临,御史某来谒文庙,鼓乐导从吉服而入,公望见大骇,率诸习礼者,趋而前,褫其袍带,责以大义。御史惶悚谢罪去。南都以是月初三即监国位,遣使布告天下,顾自三月十九,先帝宾天,至五月十二,已逾五句,朝廷尚未发丧。公叹曰:吾本草莽臣,既与诸生私哭学宫,心已尽,可遄死矣。乃题诗曰:正想捐躯报圣君,岂期灵日堕妖氛。忠魂誓向天门哭,立乞神兵扫贼群。至夜自缢。家人力救得不死。及旦,密往福济观真武庙,暗室投缳,羽士陆某,闻屋中有声,亟出解之,问其里氏不对,固留之,不可从。送还,又力却之。独步出阊关,临河而叹,谓城市浊流,不足投吾躯,且人多必见阻,遂折而南。至胥门,见河广流深,曰此胥江也。吾其毕命于此,与伍相国忠魂上下怒涛乎?遂跃而入,适潞藩泊舟江干,遥望见,遣人驰救,复不死。王召公问故,时公遍身写“崇祯圣上”四字,宛转哀号,告王以情。且言君仇不可不报,京师不可不复,逆寇不可不诛,臣子不可不死,吾之为此,非恶生也,特以愧今之食其禄而不能死其难者。王大义之,道旁观者如堵。适友丁钺武至,强挟归,家人知其事,咸固守之,欲伺间死,不得。益怒甚,遂昼夜号叫,绝粒,劝之食,坚不受。但饮杯酒。曰:聊以浇吾礧块也。五月十九日,语以哀诏至,就庭中北面向,叩天哭失声,遂绝饮,并不复言人间事、及身后计。有慰解者曰:公何自苦。公张目曰:圣天子如此惨逝,吾何忍下咽!二十八日,馁甚作呕,口授一绝云:半生磨砺竟成空,国破君亡值眼中。一个书生难杀贼,愿为厉鬼效微忠。六月朔,胃枯呕尽,继之以血,亲知以淡饮劝进,怒而大呼曰:汝等欲吾偷生耶?竟嚼烂唇肤。初二日,血又尽矣,喉肿甚,吐舌寸余。初三日申时,向空三呼先皇帝,嗔目浩叹而逝。时年盖五十有一也。同人邱民瞻辈为之治棺殓,私谥曰潜忠先生。一时会吊者几数千人,著书六卷,授丁钺武。南京赠公以翰林院五经博士,与汤文琼并祀旌忠祠。
代皇帝逊国,无位自沈者,有东湖樵夫,史逸其名,然安知非通侯重臣,变姓易字虑祸及宗族,故以死灭迹,未必真书生殉国,如许公也。唐禄山之变,甄济引颈待刃;宋德佑之亡,大学诸生徐应瀌举宅自焚;庶几与公颉顽。夫济不死臣禄山,应瀌不死,亦将就食易姓之禄,岂若南都定鼎,正朔如故,公尤可以无死哉;然则公与汤公,真今古独绝矣。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续资治通鉴
- 杂史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