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太祖纪七
乾化二年正月,宣:“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近 年以来,以都下聚兵太广,未尝令坊市点灯故也。甲申,以时雪久愆,命丞相及三 省官群望祈祷。诏曰:“谤木求规,集囊贡事,将裨理道,岂限侧言。应内外文武 百官及草泽,并许上封事,极言得失。”以丁审衢为陈州,而审衢厚以鞍马、金帛 为谢恩之献,帝虑其渔民,复其献而停之。封保义节度使王檀为琅琊郡王。命供奉 官硃峤于河南府宣取先收禁定州进奉官崔腾并傔从一十四人,并释放,仍命押领送 至贝。腾,唐户部侍郎洁之子也。广明丧乱,客于北诸侯,为定州节度使王处存所 辟,去载领贡献至阙。未几,其帅称兵,遂絷之。至是,帝念宾介之来,又已出境, 特命纵而归焉。丙戌,有司以孟春太庙荐享上言,命丞相杜晓摄祭行事。丙申夕, 荧惑犯房第二星。
乾化二年(912)正月,宣布诏令:“上元节夜晚,听任所有寺庙以及街市各点彩灯,金吾军不用禁夜。”近年以来,因为京都屯兵太多,没有让街市点灯。太祖派丁审衢到陈州任职,而丁审衢以大量的鞍马、金银布帛作为谢恩之礼,太祖怕他盘剥人民,送回他的献礼而停止他的任职。
二月庚戌,中和节,御崇勋殿,召丞相、大学士、河南尹,略封讫,于万春门 外庑赐以酒食。《五代会要》,二月,追封故魏博节度使罗宏信为赵王。癸丑,敕 曰:“今载春寒颇甚,雨泽仍愆,司天监占以夏秋必多霖潦,宜令所在郡县告喻百 姓,备淫雨之患。”庚申,御宣威殿开宴,丞相洎文武官属咸被召列侍,竟日而罢。 壬戌,帝将巡按北境,中外戒严,诏以河南尹、守中书令、判六军事张宗奭为大内 留守。中书门下奏,差定文武官领务尤切宜扈驾者三十八人。诏工部尚书李皎、左 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侍郎刘邈、兵部郎中张俊、光禄少卿卢秉彝 并令扈跸。甲子,发自洛师,夕次河阳。《通鉴》云:至白马屯,赐从官食,多未 至,遣骑趣之于路。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郎中张俊最后至,帝 命扑杀之。乙丑,次温县。丙寅,次武陟。怀州刺史段明远迎拜于境上,其内外所 备,咸丰霈焉。丁卯,次获嘉。戊辰,次卫州之新乡。己巳,晨发卫州,夕止淇门, 内衙十将使以十指挥兵士至于行在。辛未,驻跸黎阳。癸酉,发自黎阳,夕次内黄。 甲戌,次昌乐县。丁丑,次于永济县。青州节度使贺德伦奏,统领兵士赴历亭军前。 戊寅,至贝州,命四丞相及学士李琪、卢文度、知制诰窦赏等十五人扈从,其左常 侍韦戬等二十三人止焉。己卯,发自贝州,夕驻跸于野落。
二月十三日,太祖准备巡视按察北方边境,朝廷内外戒严,诏令河南尹、守中书令、判六军事张宗..为皇宫留守。中书门下报告,差派最适宜随驾的文武官员共三十八人。诏令工部尚书李皎、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侍郎刘邈、兵部郎中张亻隽、光禄少卿卢秉彝都随驾出行。十五日,从洛师出发,晚上到达河阳。十六日,到温县。十七日,到武陟。十八日,到获嘉。戊辰,驻扎在卫州的新乡。十九日,早晨从卫州出发,晚上住宿在淇门。二十二日,驻驾黎阳。二十四日,从黎阳出发,晚上驻驾内黄。二十五日,到乐昌县。二十八日,到永济县。青州节度使贺德伦报告,统领兵士奔赴历亭军前。二十九日,到贝州,命四位丞相以及学士李琪、卢文度,知制诰窦赏等十五人随驾,其他左常侍韦戬等二十三人停止随行。
三月庚辰朔,次于枣强县之西城。《通鉴》:辛巳,至下博南,登观津冢。赵 将符暕引数百骑巡逻,不知是帝,遽前逼之。或告曰:“晋兵大至矣!”帝行幄, 亟引兵趣枣强,与杨师厚军合。丙戌,镇、定诸军招讨使杨师厚奏下枣强县,车驾 即日疾驰南还。丁亥,复至贝州。庚寅,杨师厚与副招讨李周彝等准诏来朝。辛卯, 诏丞相、翰林六学士、文武从官、都招讨使及诸军统指挥使等,赐食于行殿。壬辰, 命以羊酒等各赐从官。甲午,幸贝州之东闉阅武。乙未,帝复幸东闉阅骑军。敕以 攻下枣强县有功将校杜晖等一十一人,并超加检校官,衙官宋彦等二十五人并超授 军职。丙午,次济源县。诏曰:“淑律将迁,亢阳颇甚,宜令魏州差官祈祷龙潭。” 戊申,诏曰:“雨泽愆期,祈祷未应,宜令宰臣各于魏州灵祠精加祈祷。”《五代 会要》:三月,诏曰:“夫隆兴邦国,必本于人民;惠养疲羸,凡资于令长。苟选 求之逾滥,固抚理之乖违。如闻吏部拟官,中书除授,或缘亲旧所请,或为势要所 干,姑徇私情,靡求才实,念兹蠹弊,宜举条章。今后应中书用人及吏部注拟,并 宜省籓身之才业,验为政之否臧,必有可观,方可任用。如或尚行请说,犹假货财, 其所司人吏,必当推穷,重加惩断。”
三月一日,到达枣强县的西城。七日,镇定各军招讨使杨师厚报告攻下枣强县,车驾当天疾驰南还。八日,又到贝州。十五日,到贝州外城重门阅兵。十六日,太祖又到东外城重门检阅骑兵。二十七日,到济源县。
四月己酉,幸魏州。金波亭,赐宴宰臣、文武官及六学士。甲寅夕,月掩心大 星。丙辰,敕:“近者星辰违度,式在修禳,宜令两京及宋州、魏州取此月至五月 禁断屠宰。仍各于佛寺开建道场,以迎福应。”己未,次黎阳县。《通鉴》:乙卯, 博王友文来朝,请帝还东都。丁巳,发魏州。己未,至黎阳,以疾淹留。东都留守 官吏奉表起居,赐丞相、从官酒食有差。己巳,至东都,博王友文以新创食殿上言, 并进准备内宴钱三千贯、银器一千五百两。辛未,宴于食殿,召丞相及文武从官等 侍焉。帝泛九曲池,御舟倾,帝堕溺于池中,宫女侍官扶持登岸,惊悸久之。制加 建昌宫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开封尹、博王友文为特进、检校太保,兼开 封尹,依前建昌宫使,充东都留守。戊寅,车驾发自东京,夕次中牟县。
四月一日,到魏州金波亭,赐宴宰臣、文武官员及六学士。十一日,到黎阳县。二十一日,回到东都。二十三日,太祖泛舟于九曲池,不慎翻了船,太祖掉进池中,宫女和侍从官员扶着他爬上岸,惊悸良久。三十日,车驾从东京出发,晚上住在中牟县。
五月己卯朔,从官文武自丞相而下,并诣行殿起居,亲王及诸道籓帅咸奉表来 上。庚辰,发自郑州,至荥阳,河南尹魏王宗奭望尘迎拜;河阳留后邵赞、怀州刺 史段明远等逦迤来迎。夕次汜水县,帝召魏王宗奭入对,便于御前赐食,数刻乃退。 壬午,驻跸于汜水,宰臣、河南尹、六学士并于内殿起居,敕以建昌宫事委宰臣于 兢领之。《五代会要》:其年六月,废建昌宫,以河南尹、魏王张宗奭为国计使, 凡天下金谷兵戎旧隶建昌宫者,悉主之。癸未,帝发自汜水,宣令邵赞、段明远各 归所理。午憩任村屯,夕次孝义宫。留都文武礼部尚书孔续而下道左迎拜。次偃师。 甲申,至都,文武臣奉迎于东郊。渤海遣使朝贡。宰臣薛贻矩抱恙在假,不克扈从, 宣问旁午,仍命且驻东京以俟良愈。及薨,帝震悼颇久,命雒苑使曹守珰往吊祭之, 又命辍六日、七日、八日朝参,丞相、文武并诣上阁门进名奉慰。丁亥,以彗星谪 见,诏两京见禁囚徒大辟罪以下,递减一等,限三日内疏理讫闻奏。《五代会要》: 彗星见于灵台之西,至五月始降赦宥罪,以答天谴。又云:五月壬戌夜,荧惑犯心 大星,去心四度,顺行。司天奏:“大星为帝王之星,宜修省以答天谴。”诏曰: “生育之人,爰当暑月,乳哺之爱,方及薰风。傥肆意于刲屠,岂推恩于长养,俾 无殄暴,以助发生。宜令两京及诸州府,夏季内禁断屠宰及采捕。天民之穷,谅由 赋分;国章所在,亦务兴仁。所在鳏寡孤独、废疾不济者,委长吏量加赈恤。史载 葬枯,用彰轸恤;礼称掩骼,将致和平。应兵戈之地,有暴露骸骨,委所在长吏差 人专攻收瘗。国疠之文,尚标七祀;良药之市,亦载三医。用怜无告之人,宜征有 喜之术。凡有疫之处,委长吏检寻医方,于要路晓示。如有家无骨肉兼困穷不济者, 即仰长吏差医给药救疗之。辛卯,诏曰:“亢阳滋甚,农事已伤,宜令宰臣于兢赴 中岳,杜晓赴西岳,精切祈祷。其近京灵庙,宜委河南尹,五帝坛、风师雨师、九 宫贵神,委中书各差官祈之。”《通鉴》:闰月壬戌,帝疾甚,谓近臣曰:“我经 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吾观其志不小,天复夺我年,我死,诸 兒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因哽咽,绝而复苏。帝长子郴王友裕早卒。次假子友 文,帝特爱之,常留守东都,兼建昌宫使。次郢王友珪,其母亳州营倡也,为左右 控鹤都指挥使。次均王友贞,为东都马步都指挥使。帝虽未以友文为太子,意常属 之。六月丁丑朔,帝命敬翔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即命之官。已宣旨,未行敕。时左 迁者多追赐死,友珪益恐。戊寅,友珪易服微行入左龙虎军,见统军韩勍,以情告 之。勍亦见功臣宿将多以小过被诛,惧不自保,遂相与合谋。勍以牙兵五百人从友 珪杂控鹤士入,伏于禁中;夜斩关入,至寝殿,侍疾者皆散走。帝惊起,问:“反 者为谁?”友珪曰:“非他人也。”帝曰:“我固疑此贼,恨不早杀之。汝悖逆如 此,天地岂容汝乎!”友珪曰:“老贼万段!”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腹,刃出于背。 友珪自以败氈裹之,瘗于寝殿,秘不发丧。遣供奉官丁昭溥驰诣东都,命均王友贞 杀友文。己卯,矫诏称:“博王友文谋逆,遣兵突入殿中,赖郢王友珮忠孝,将兵 诛之,保全朕躬。然疾因震惊,弥致危殆,宜令友珪权主军国之务。”韩勍为友珪 谋,多出府库金帛,赐诸军及百官以取悦。辛巳,丁昭溥还,闻友文已死,乃发丧, 宣遗制,友珪即皇帝位。友珪葬太祖于伊阙县,号宣陵。《五代史补》:太祖硃全 忠,黄巢之先锋。巢入长安,以刺史王铎围同州,太祖遂降,铎承制拜同州刺史。 黄巢灭,淮、蔡间秦宗权复盛,朝廷以淮、蔡与汴州相接,太祖汴人,必究其能否, 遂移授宣武军节度使以讨宗权,未凡灭之。自是威福由己,朝廷不能制,遂有天下。 先是,民间传谶曰:“五公符”,又谓之“李淳风转天歌”,其字有“八牛之年”, 识者以“八牛”乃“硃”字,则太祖革命之应焉。太祖之用兵也,法令严峻,每战, 逐队主帅或有没而不反者,其余皆斩之,谓之:“跋队斩”。自是战无不胜。然健 兒且多窜匿州郡,疲于追捕,因下令文面,健兒文面自此始也。《五代史阙文》: 世传梁太祖迎昭宗于凤翔,素服待罪,昭宗佯为鞋系脱,呼梁祖曰:“全忠为吾系 鞋。”梁祖不得已,跪而结之,汗流浃背。时天子扈跸尚有卫兵,昭宗意谓左右擒 梁祖以杀之,其如无敢动者。自是梁祖被召多不至,尽去昭宗禁卫,皆用汴人矣。 臣谨案:梁祖以天复三年迎唐昭宗于岐下,岁在甲子,其年改天祐,至国初建隆庚 申岁,才五十六年矣,然则乾德七十岁人皆目睹其事。盖唐室自懿宗失政,天下乱 离,故武宗以下实录,不传于世。昭宗一朝,全无记注。梁祖在位止及六年,均帝 朝诏史臣修梁祖实录,岐下系鞋之事,耻而不书。晋天福中,史臣张昭重修《唐史》, 始有《昭宗本纪》,但云即位之始,有《会昌》之风,岐阳事迹,不能追补。此亦 明唐昭宗有英睿之气,而衰运不振;又明左右无忠义奋发之臣,致梁祖得行其志。 有所警诫,不可不书。
五月二日,从郑州出发,到达荥阳,河南尹魏王张宗..望尘迎拜,河阳留后邵赞、怀州刺史段明远等陆续前来迎接。晚上太祖住在汜水县,太祖召魏王张宗..进来问答,就在御座前赐给食物,数刻才退。五日,太祖从汜水出发。回到东都,文武臣僚到东郊奉迎。宰臣薛贻矩抱病告假,不能随从,太祖慰问再三,又命他暂驻东京以待病愈。当薛贻矩去世后,太祖震惊伤悼很久,命洛苑使曹守..前往吊祭他,又命停止六日、七日、八日的朝参,丞相、文武官员均到上门合门慰问。
- 推荐作品:
- 集
- 左传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