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列传十一
孔崇弼,唐僖宗宰相纬之子也。仕后唐,自吏部郎中授给事中,时族兄昭序繇 给事中改左常侍,兄弟同居门下,时论荣之。崇弼,天福中迁左散骑常侍。无他才, 但能谈笑,戏玩人物,扬眉抵掌,取悦于人。五年,诏令泛海使于杭越。先是,浙 中赠贿,每岁恆及万缗,时议者曰:“孔常侍命奇薄,何消盈数,有命即无财,有 财即无命。”明年使还,果海中船坏,空手而归。案:以下残阙。
刘遂清,字得一,青州北海人,后梁开封尹刘寻阝的侄子。父亲刘琪,以鸿胪卿身份退休。刘遂清小时聪颖仁惠,开始时,事奉后梁担任保銮军使,历任内廷各司使,唐庄宗进入汴州,没有改任他的职务。明宗继承皇位,加封检校尚书仆射,任为西都监守。过了一年,因中山王都有谋反的迹象,任命刘遂清为易州刺史,使他阻扼敌人攻击的要道,到了州郡之后,很有抵御侵犯的谋略,境内百姓依赖他。平定王都叛乱,加封检校司空,调任棣州刺史。天成、长光年间,历次主管淄、兴、登三个州郡,都有好的政绩。
陈保极,闽中人也。好学,善属文,后唐天成中擢进士第,秦王从荣闻其名, 辟为从事。从荣素急暴,后怒保极不告出游宰相门,以马箠鞭之,寻出为定州推官。 从荣败,执政知其屈,擢居三署,历礼部、仓部员外郎。初,桑维翰登第之岁,保 极时在秦王幕下,因戏谓同辈曰:“近知今岁有三个半人及第。”盖其年收四人, 保极以维翰短陋,故谓之半人也。天福中,维翰既居相位,保极时在曹郎,虑除官 差跌,心不自安,乃乞假南游,将谋退迹。既而襄、邓长吏以行止入奏,维翰乃奏 于高祖曰:“保极闽人,多狡,恐逃入淮海。”即以诏追赴阙,将下台锻成其事, 同列李崧极言以解之,因令所司就所居鞫之,贬为卫尉寺丞,仍夺金紫。寻复为仓 部员外郎,竟以衔愤而卒。
晋高祖即位的第二年,任命他为凤州防御史,加封检校司徒,碰上母亲去世守丧,丧期满后起用,任内客省使、右监门卫大将军。天福六年(941),高祖幸临邺都,调任宣徽北院使兼判三司,加封检校太保。七年,少帝即位,任右领军卫上将军,赐与竭诚翊戴保节功臣名号。八年,出镇郑州,加检校太傅。开运二年(945),调任安州防御使。不久,上表称说有病,下诏准允随其自便,他回到上蔡,在驿馆去世,当时是开运三年四月。
保极无时才,有傲人之名,而性复鄙吝,所得利禄,未尝奉身,但蔬食而已。 每与人奕棋,败则以手乱其局,盖拒所赌金钱不欲偿也。及卒,室无妻兒,帷囊中 贮白金十铤,为他人所有,时甚嗤之。
刘遂清生性特别孝顺,任淄川郡守时,从北海迎接他的母亲到淄川来,他母亲到了郡境之后,刘遂清驰马上前,拉着马缰陪着母亲走了几十里,乡亲父老观看的人像墙一样站立两旁,当时的人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荣耀。刘遂清一向不曾读过诗书,但多计策谋略,主管三司时,每次发给百官俸禄,都与判官说“:这些人不一定都有才能,很多是世袭俸禄的人家,应该汰除那些没用的废物,留下那些有能力的人才。”有人回答说“:从前唐朝浑、郭、颜、段四家,每一次赦免令下来,都以一个儿子任官,已成为常制;并且继续奖赏施与恩泽,成为国人的美谈,没有因按月领取俸禄而想淘汰他们的,这恐怕不妥当。”舆论因此责怪他。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性凶狡,然隽 辩骁果,骑射刀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家累为从事。天福中,授左赞善大夫。会 濮郡秋稼丰衍,税籍不均,命乘使车,按察定计。既至郡,谓校簿吏胡蕴、惠鹗曰: “余食贫久矣,室无增资,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由是濮之部内五邑令长共 敛钱五十万,私献于瑜。瑜即以书上奏,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 良臣也。”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擢瑜为太府少卿。杜重威之镇东平也,瑜父钦 祚为节度副使,及重威移镇常山,瑜乃诡计于重威,使奏己为恆州节度副使,竟代 其父位。岁余,入为刑部郎中。丙午岁,父钦祚刺举义州,瑜归宁至郡。会契丹据 有中夏,何建以秦州归蜀,瑜说钦祚曰:“若不西走,当属契丹矣!”厉色数谏, 其父怒而不从。因其卧疾涉旬,瑜仗剑而胁之曰:“老懦无谋,欲趋砲烙。不即为 计,则死于刃下。”父不得已而听之。时陇东屯兵扼其川路,将北趣蕃部假途,而 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谓徽曰:“西至成都,余身为相,余父为 将,尔当领一大郡,能遂行乎?”徽曰:“诺。”瑜虑为所卖,先致其妻孥,馆于 郡中。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子夜,瑜举族行,而辎重络绎十有余里。 徽之所亲,循沟浍而遁,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其党起于伏莽,断钦祚之首,贯 诸长矛。平生聚蓄金币万计,皆为贼所掠,少长百口,杀之殆尽。瑜尚独战千人, 矢不虚发,手无射捍,其指流血。及窘,乃夜窜山谷,落发为僧。月余,为樵人所 获,絷送岐州,为侯益所杀,时年三十九。
李郁,字文纬,是后唐王室的同姓宗族。年轻时任过宗寺官,天成、长兴年间,接连迁为宗正卿。性情平和诚实,所经历的事情,没有因偏爱憎恶而诽谤赞誉的。高祖即位称帝,授予光禄卿。一天白日睡觉,做梦吃巨大的枣子,醒来后得了病。李郁对他的亲戚朋友说“:曾经听说‘枣’字是‘来’字的重叠,是呼唤魂魄的象征。我被神灵鬼气逼迫抑制,将不免一死啊!”天福五年(940)夏天去世。追赐太子太保。 马重绩,字洞微,年轻时学习了天文、历法、占卜等知识,明白了太一、五纪,八象、三统正历,住在太原。在晋朝任官时,担任太子右赞善大夫,后又迁任司天监。天福三年(938),马重绩上书说“:历法天象,是称帝的人用来调正统一节气的大事,宣谕各国的根本,而古今所记载的,又多有差异。《宣明》节气建朔正确而不能与星度应验,《崇玄》金、木、水、火、土五星算对了而每年差一天。用《宣明》的气朔,再配合《崇玄》的五星,两种历法相互参照,然后才与实际符合一致。从前代各种历法看,都以周代历法的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用上古的第一个甲子为上元,积累的岁月越多,差误就越大,我便综合二历,创制了新的历法。以唐天宝十四年(755)为开始的第一个甲子为上元,以正月中的雨水节气为二十四节气的开始。”高祖下令司天监赵仁琦、张文皓等考察审核其得失优劣。赵仁琦等说:“明年正月初一,用马重绩历法考查它,都吻合没有舛误。”于是下令颁布实行,称作《调元历》,采用了几年之后,则有了差误,便不用了。马重绩又说“:漏刻记时的方法,是以二十八宿中星的标准考订白天、黑夜为一百刻,八刻二十分为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以四刻十分为正。这是从古代一直沿用的方法。现在已经失去传统,把午时的正作为一天时间的开始,向后顺延至未时四刻十分定为午时,因此,白天黑夜黄昏拂晓,都丧失了它们的正当时间,请按照古制加以改正。”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马重绩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陈元,京兆人,家里世代从医。起初,侍奉河中王重荣,乾符年间,后唐武皇从太原带领军队攻打王行瑜,沿路经过蒲中,当时,陈玄服侍武皇汤药,武皇非常敬重他,等到返回太原,整天在左右服侍。武皇性格刚愎残暴,喜欢杀人,没有谁敢去进谏,陈玄深知他的性情,每当武皇暴躁发怒,就慢慢启发劝谏,不止一人因此而免除灾祸。因此,晋人很是敬重他,馈送礼品的功臣显贵充满门廷。他生性喜欢喝酒乐于施舍,随意获取却没有私人积蓄。明宗时,担任太原少尹,入宫担任太府卿。长兴年间,集中他一生所使用过的药方七十五副,并且撰写配药方法一百种,称《要术》,刊刻在石碑上,放在太原府衙门的左边,以此展示给大家看,生病的人依赖于它。天福年间,以年老上表请求退职,以光禄卿身份辞官退隐,在晋阳去世,享年八十多岁。
始瑜有姑寡居,来归其家,以前夫遗腹有子,经数年不产,每因事预告人吉凶, 无不验者。时契丹入中原,前月余谓瑜曰:“暴兵将至,宜速去之,苟不去,乱必 及矣。”后瑜果死,此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