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
常衮是京兆府人,天宝末年,考中了进士。生性崇尚廉洁,不随便与人交往。
李揆,字端卿,系出陇西,为冠族,去客荥阳。祖玄道,为文学馆学士。父成 裕,秘书监。揆性警敏,善文章。开元末,擢进士第,补陈留尉。献书阙下,试中 书,迁右拾遗,再转起居郎,知宗子表疏,以考功郎中知制诰。扈狩剑南,拜中书 舍人。
从太子正字官,升至中书舍人。文章严密华丽,擅长写诏令公文,在当时很有名望。鱼朝恩仗着皇帝宠信,兼管国子监。
乾元二年,宗室请上皇后号曰“翊圣”。肃宗问揆,对曰:“前代后妃,终则 有谥,景龙不君,韦氏专恣,乃称翊圣。今陛下动遵典礼,奈何踵其乱哉?”帝惊 曰:“几误我家事。”遂止。后即张氏,有子数岁,欲立为太子,而帝意未决。时 代宗以封成王,帝从容语揆曰:“成王长,有功,将定太子,卿意谓何?”揆曰: “陛下此言,社稷福也。”因再拜贺。帝曰:“朕计决矣。”
常衮上奏说:“太学主持人,应任命有名的学者,不应由宦官主管。”当初,回纥助唐立有战功的人,可以留住京城,这些异族人生性骄横,后来他们建有府第、佛堂,有时在里面隐藏着军队。多次到中渭桥,和驻军争斗,把含光门的符信抢走跑到城外去。常衮上奏说“:现吐蕃在边境游弋,多次入侵,如果和他们勾结起来,趁我们没防备时动手,那祸害就大了,应早点除掉他们。”皇帝过生日,各地争着献奢华的礼品,或者设道、佛教法事来消灾求福。常衮认为“:汉文帝不接受千里马,晋武帝烧毁了用野鸡头上的毛做成的皮衣,南朝宋高祖打碎了琥珀做的枕头,这三位君主,并不是有特别的圣明治好了国家,只是严格要求自己做臣下的榜样。现各地献上的东西,都是奢侈不急用的,节度使、刺史又并非自己生产,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来的,这是搜刮老百姓来向皇上讨好,请求全还给各地。
俄兼礼部侍郎。揆病取士不考实,徒露搜索禁所挟,而迂学陋生,葄枕图史, 且不能自措于词。乃大陈书廷中,进诸儒约曰:“上选士,第务得才,可尽所欲言。” 由是人人称美。未卒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封姑臧县伯。 揆美风仪,善奏对,帝叹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 故时称三绝。于是京师多盗,至骖衢杀人,尸沟中,吏褫气。李辅国方横,请选羽 林骑五百,备徼捕。揆曰:“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以安刘 氏。本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别,更相检伺。今以羽林代金吾,忽有非常,何以制 之!”辅国议格。
现战乱尚未平息,京城一带户数都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但各寺庙却抄经文、造神像、烧礼物、埋璧玉,为此赏给僧人、道士、巫师等的钱财,每年极多。皇上如用这钱来买粮草,以减轻贫穷老百姓的赋税,国家的福分就享用不尽了!”唐代宗称赞并采纳了他的话。后升任礼部侍郎。当时宦官刘忠义权力大到使全国人害怕,泾原节度使马瞞也受皇帝宠信,求他行方便,他都拒绝了。
揆决事明当,然锐于进,且近名。兄楷,有时称,滞冗官不得迁。吕諲政事出 揆远甚,以故宰相镇荆南,治声尤高。揆惧复用,遣吏至諲所,构抉过失,諲密诉 诸朝。帝怒,贬揆袁州长史。不三日,以楷为司门员外郎。揆累年乃徙歙州刺史。
元载死后,他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任弘文、崇文馆大学士,和杨绾一起掌权。杨绾厚道通达;常衮则苛刻琐碎,以清廉节俭自负。皇帝内心看重杨绾,故一心任用他,在礼节宠信上,常衮比不上,总是忌妒。到杨绾去世了,常衮才开始当权。
初,苗晋卿数荐元载,揆轻载地寒,谓晋卿曰:“龙章凤姿士不见用,麞头鼠 目子乃求官邪?”载闻,衔之。及秉政,奏揆试秘书监,江淮养疾。家百口,贫无 禄,丐食取给,牧守稍厌慁,则去之,流落凡十六年。载诛,始拜睦州刺史。入为 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此前,群臣俸禄少,经讨论予以增加,当时韩..任度支职,和常衮都随私心处理。韩..讨厌国子司业张参,常衮讨厌太子少詹事赵..,就都少加俸禄。太子文学是太子洗马的副手,常衮亲戚任太子文学职,俸禄比太子洗马还多。他的利己招怨都和这相似。按旧规矩,每天送宫内厨房的饭菜给宰相家,每家可供十人吃,常衮上奏取消了。他又想取消政事堂的公膳,其他的宰相不同意,才算了。政事堂北门是过去宰相到舍人院咨询政务用的,常衮堵住了这门,以表示地位尊贵。鉴于元载被治罪,他禁绝了受贿卖官的路,但所有官员都按规定任用,不是中科举的都不任用,所以当时人称他为“胡涂宰相”,因为他胡里胡涂不分好歹。
德宗幸山南,揆素为卢杞所恶,用为入蕃会盟使,拜尚书左仆射。揆辞老,恐 死道路,不能达命,帝恻然。杞曰:“和戎者,当练朝廷事,非揆不可。异时年少 揆者不敢辞。”揆至蕃,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 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还。卒凤州,年七十四,赠司空,谥曰恭。
常衮任宰相后,闲职只是朝议大夫,又没有爵位。郭子仪对皇帝说了,才升任银青光禄大夫,封爵河内郡公。唐德宗登基后,常衮上奏贬崔..甫任河南府少尹。皇帝后来生气了,让他和崔..甫交换官职,后又贬为潮州刺史。
常衮,京兆人,天宝末,及进士第。性狷洁,不妄交游。由太子正字,累为中 书舍人。文采赡蔚,长于应用,誉重一时。鱼朝恩赖宠,兼判国子监。衮奏:“成 均之任,当用名儒,不宜以宦臣领职。”始,回纥有战功者,得留京师,虏性易骄, 后乃创邸第、佛祠,或伏甲其间,数出中渭桥,与军人格斗,夺含光门鱼契走城外。 衮建言:“今西蕃盘桓境上,数入寇,若相连结,以乘无备,其变不细,请早图之。” 又天子诞日,诸道争以侈丽奉献,不则为老子、浮屠解祷事。衮以为:“汉文帝还 千里马不用,晋武帝焚雉头裘,宋高祖碎琥珀枕,是三主者,非有聪明大圣以致治 安,谨身率下而已。今诸道馈献,皆淫侈不急,而节度使、刺史非能男耕而女织者, 类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今军旅未宁,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 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赉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陛下若以 易刍粟,减贫民之赋,天下之福岂有量哉!”代宗嘉纳。迁礼部侍郎。时宦者刘忠 翼权震中外,泾原节度使马璘为帝宠任,有所干请,衮皆拒却。
建中初年,杨炎当了宰相,起用他任福建观察使。先前,福建人不知道学习,常衮去了,为他们设立学校,教他们写文章,亲自讲学指导,对他们行客人和主人平等的礼节,一起参加游览和祭神的仪式,从此风俗有了较大改变,每年经乡贡考试合格送京参加会试的人和内地各州相等。他任此职时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元载死,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文、崇文馆大学士,与杨绾同执 政。绾长厚通可,而衮苛细,以清俭自贤。帝内重绾而颛任之,礼遇信爱,衮弗及 也,每所恨忌。会绾卒,衮始当国。
赠官为尚书左仆射。据说后来福建人每年春秋两季把常衮的牌位放到官学接受祭祀。
先是,百官俸寡狭,议增给之。时韩滉使度支,与衮皆任情轻重。滉恶国子司 业张参,衮恶太子少詹事赵槊,皆少给之。太子文学为洗马副,衮姻家任文学者, 其给乃在洗马上。其骋私崇怨类此。故事,日出内厨食赐宰相家,可十人具,衮奏 罢之。又将让堂封,它宰相不从,乃止。政事堂北门,异时宰相过舍人院咨逮政事, 至衮乃塞之,以示尊大。惩元载败,窒卖官之路,然一切以公议格之,非文词者皆 摈不用,故世谓之“濌伯”,以其濌々无贤不肖之辨云。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中庸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