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天官冢宰·小宰
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
小宰的职责,是掌管建立有关王宫中官吏的刑法,施行王宫中的政令,纠察一切违反王宫禁令的人。
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执邦之九贡、九赋、九式之贰,以均财节邦用。
掌管国家六典、八法、八则的副本,以辅佐大宰考核天下各国、王畿、朝廷官府的政事。掌管国家九贡、九赋、九式的副本,以辅佐大宰使国家均财节用。
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一曰以叙正其位,二曰以叙进其治,三曰以叙作其事,四曰以叙制其食,五曰以叙受其会,六曰以叙听其情。
依照官府六个方面的尊卑次序规正官吏们。一是依照尊卑次序规正朝位,二是依照尊卑次序排定上报政绩的先后,三是依照尊卑次序分派所做事情的大小,四是依照尊卑次序制定俸禄的多少,五是依照尊卑次序接受所上报的年终会计总账,六是依照尊卑次序安排向王陈述或提出请求的先后。
以官府之六属举邦治。一曰天官,其属六十,掌邦治,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二曰地官,其属六十,掌邦教,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三曰春官,其属六十,掌邦礼,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四曰夏官,其属六十,掌邦政,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五曰秋官,其属六十,掌邦刑,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六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用官府的有关六类属官的法则辅佐大宰开展国家的政事。第一类是天官,它的属官有六十名,掌管国家的治理,大事听从各自长官的指挥,不设长官的小官的小事可自行向王报告。第二类是地官,它的属官有六十名,掌管国家的教育,大事听从各自长官的指挥,不设长官的小官的小事可自行向王报告。第三类是春官,它的属官一共有六十名,掌管国家的礼制,大事听从各自长官的指挥,不设长官的小官的小事可自行向王报告。第四类是夏官,它的属官有六十名,掌管国家的军政,大事听从各自长官的指挥,不设长官的小官的小事可自行向王报告。第五类是秋官,它的属官有六十名,掌管国家的刑法,大事听从各自长官的指挥,不设长官的小官的小事可白行向王报告。第六类是冬官,它的属官有六十名,掌管国家的生产事务,大事听从各自长官的指挥,不设长官的小官的小事可自行向王报告。
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
用官府有关六类职责的规定辅佐大宰分辨国家的政事。第一是治理的职责,以使天下各国政治公平,以使民众赋役平均,以调节财物开支。第二是教育的职责,以安定天下各国,安定民众,安定来朝的宾客。第三是掌管礼制的职责,以和谐天下各国,和谐民众,祭祀鬼神。第四是掌管军政的职责,以使天下各国顺服,以使民众遵循正道,以征集进贡的各种财物。第五是掌管刑法的职责,以禁止天下各国的叛逆,纠察民众,除去盗贼。第六是掌管生产事务的职责,以使天下各国富庶,以养育民众,以增殖各种财物。
以官府之六联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联事,二曰宾客之联事,三曰丧荒之联事,四曰军旅之联事,五曰田役之联事,六曰敛弛之联事。凡小事皆有联。
用官府的六项联合办事的法则辅佐大宰会同各官合办国家的事务。一是祭祀之事的合办,二是接待来朝宾客之事的合办,三是王丧和赈济灾荒之事的合办,四是军事的合办,五是征发役徒进行田猎之事的合办,六是征赋和施惠之事的合办。凡小事也都有合办的。
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用官府的八种成事品式辅佐大宰治理国家。一是评断征派赋役方面的争讼,就依据人口财产登记册。二是查核出征或田猎的人员兵器,就依据人员兵器登记册。三是评断阊里间.有关土地的争讼,就依据户籍和地图。四是评断有关借贷的争讼,就依据傅别。五是评断禄位的当否,就依据封赐时的策书。六是评断借取授予方面的争讼,就依据书契。七是评断买卖方面的争讼,就依据买卖质剂。八是评断财物收支方面的争讼,就依据会计账册。
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用公平治理官府的六项评断官吏的标准,辅佐大宰评断吏治。一是廉洁而又能做好工作,二是廉洁而又能推行政令,三是廉洁而又勤勉努力,四是廉洁而又处事公正,五是廉洁而又执法无误,六是廉洁而又明辨是非。
以法掌祭祀、朝觐、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
依据礼法掌管祭祀、朝觐、会同以及接待宾客时告诫有关官吏具备用品,如有军事、田猎和徒役、死丧和灾荒的事,也这样做。以上七事,都命令有关官府供给财物用具;决定免于服役的人,评断各官府的有关事项和争讼。
凡祭祀,赞王币爵之事,祼将之事。
凡祭祀,跟从大宰协助王拿玉器、币帛和爵,协助王献尸行裸礼的事情。
凡宾客赞祼;凡受爵之事,凡受币之事。
凡接待宾客时协助大宗伯向宾客行裸礼;凡接受宾客向王酢酒之爵的事,凡接受宾客(向王所献币帛的事,都协助大宰去做。
丧荒,受其含、襚、币、玉之事。
遇王丧或荒年,负责接受诸侯、诸臣赠送的含玉、衣服、币帛、玉器的事。
月终,则以官府之叙,受群吏之要。赞冢宰受岁会。岁终,则令群吏致事。
每月月底,依照官府的尊卑次序,接受官吏们当月的会计总账。协助大宰接受一年的会计总账。年终,命令穹吏们汇报当年的政绩。
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乃退,以宫刑宪,禁于王宫。令于百官府曰:“各修乃职,考乃法,待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共,则国有大刑。
夏历正月,协助大宰率领治官的属官观看悬挂在象魏上的治典,边走边摇动木铎,说:“不执行法令的,国家自有常刑。”于是退下,把有关王宫中的刑法悬挂公布,纠察王宫中违反禁令者。下令各官府说:“各自遵循你们的职守,遵守你们的规章制度,完备你们的职事,而听从王的命令。有不尽职的,国家自有重刑。”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宋书
- 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文子
- 亢仓子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