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结构
孙诒让《周礼正义序》指出:《周礼》在后来皇权时代的实际运用往往是失败的。刘歆、苏绰讬之以左王氏、宇文氏之篡,而卒以踣其祚;李林甫讬之以修《六典》,而唐乱;王安石讬之以行新法,而宋亦乱。之所以如此,孙诒让进一步指出:不探其本,而饰其末,其侥幸一试,不旋踵而溃败不可振,不其宜哉!这个批评的对象是《周礼》的后世运用者,而非《周礼》本身;,但事实上《周礼》本身在制度设计上就是空想的,并不能真正切合于后来的皇权社会。《周礼》的真正价值不在其制度设计,而在其赖以进行制度设计的更为根本的原则精神。
孙诒让在《周礼正义序》中点出了本末问题:不探其本,而饰其末。尽管古今变易,然而人之性犹是也;所异者,其治之迹与礼俗之习已耳。这就是说,本是不变之人性,末是可变之礼俗。这使人想起庄子借老子之口所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性是所以迹,是不变的;礼是迹而已,是可变的。
孙诒让明确提出:为治之迹,古今不相袭。对于今天的生活方式来说,《周礼》之礼、即其制度规范条文,可以分为三类:有些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但很少;有些在今天还可以参考斟酌;而更多的则完全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为此,孙诒让提出人之性来解释《周礼》还具有现实价值。所谓人之性,按孟子的思想,主要就是仁义,即《孟子》一书开宗明义所提出的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观念结构:,仁——义——礼。这个观念结构的普适意义在于:对于任何社会群体的生存来说,都需要礼;然而制度规范的建构及其变动,其根据乃是义;而正义原则的最终渊源,则是仁。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