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焚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及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当时《秦誓》一篇已佚,所以这部《尚书》共有59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大多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
《尚书》所遭劫难颇多。清代段玉裁在《古文尚书撰异》里说:经惟《尚书》最尊,《尚书》之离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汉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马、郑不注古文逸篇,三也。魏、晋之有伪古文,四也。唐《正义》不用马、郑,用伪孔,五也。天宝之改字,六也。宋开宝之改《释文》,七也。七者备而古文几亡矣。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诗文评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