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十五 周书·无逸
  周公作《无逸》。
  周公作《无逸》。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说:“啊!君子在位,切不可贪图享乐。要先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如此处在逸乐的境地,就会知道老百姓的艰辛了。看那些百姓,他们的父母勤劳地耕种收获,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便安逸的享受起来。时间久了,行为就会十分放肆,于是就轻视侮慢他们的父母说:‘年纪大的人什么都不懂。’”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治民祗惧,弗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说:“啊!我听说:过去殷王中宗,庆正敬畏,以天命作为自己的准则,治理百姓都是敬慎恐惧,从不敢懈怠,贪图享乐。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在高宗,这个人长期在外服役,惠爱老百姓。等到他即位,便又听信冢宰沉默不言,三年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不轻易说话,有时说出来就能使人和悦。他不敢荒废、安逸,善于安定殷国。从老百姓到群臣,没有怨恨他的。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在祖甲,他以为代兄称王不合情理,逃亡民间,做过很久的平民百姓。等到他即位后,就知道老百姓的痛苦,能够安定和爱护众民,对于鳏寡无依的人也不敢轻慢。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从这以后,在位的殷王生来就安闲逸乐,生来就安闲逸乐,不知耕种收获的艰难,不知老百姓的劳苦,只是追求过度的逸乐。从这以后,在位的殷王也没有能够长寿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说:“啊!只有我们周的太王、王季做事的时候谨慎小心。文王安于卑贱的工作,从事过开通道路、耕种田地的劳役。他和蔼、仁慈、善良、恭敬,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那是他总是从早晨到中午,到下午,他没有闲暇吃饭,要使万民生活和谐。文王不敢乐于嬉游、田猎,不敢使众国只是进献赋税,供他享乐。文王中年受命为君,在位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共。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说:“啊!从今以后的继位君王,希望你不要沉迷在观赏、安逸、嬉游和田猎之中,不可只是使老百姓进献赋税供他享乐。不要自我宽解说:‘今天先享受享受再说。’这样子,就不是老百姓所赞成的,也不是上天所喜爱的,这样的人就有罪过了。不要象商纣王那样迷惑昏乱,把酗酒作为酒德啊!”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譸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说:“啊!我听说:‘古时的人还能互相劝导,互相爱护,互相教诲,所以老百姓没有互相欺骗、互相诈惑的。’不依照这样,官员就会顺从自己的意愿,就会变动先王的正法,以至于大大小小的法令。老百姓于是就内心怨恨,就口头诅咒了。”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譸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说:“啊!从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到我们的周文王,这四位君王都是圣明的君主。有人告诉他们说:‘老百姓在怨恨你咒骂你。’他们就更加敬慎自己的行为;有人举出他们的过错,他们就说:‘这件事情确实是我做错了。’不但不发怒,而且非常愿意听到这样的话,不依照这样,人们就会互相欺骗、互相诈惑。有人说老百姓在怨恨你咒骂你,你就会相信,就会象这样:不多考虑国家的法度,不放宽自己的心怀,乱罚没有罪过的人,乱杀没有罪过的人。老百姓的怨恨一旦汇合起来,就会集中到你的身上。”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周公说:“啊!成王要鉴戒这些啊!”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杂家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