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周书·周官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周成王安抚万国,巡视侯服、甸服等诸侯,四方征讨不来朝见的诸侯,以安定天下的老百姓。六服的诸侯,无人不奉承他的德教。成王回到王都丰邑,又督导整顿治事的官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成王说:“顺从往日的大法,要在未出现动乱的时候制定治理的办法,在未出现危机的时候安定国家。”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成王说:“尧舜稽考古代制度,建立官职一百。内有百揆和四岳,外有州牧和侯伯。各种政策适合,天下万国都安宁。夏代和商代,官数增加一倍,也能用来治理。明王设立官员,不考虑他的官员之多,而考虑要得到贤人。
  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现在我恭敬勤奋施行德政,早起晚睡都有所不及。仰思顺从前代,建立我们的官制。设立太师、太傅、大保,这是三公。他们讲明治道,治理国家,调和阴阳。三公的官不必齐备,要考虑适当的人。设立少师、少傅、少保,叫做三孤。他们协助三公弘扬教化,敬明天地的事,辅助我一人。冢宰主管国家的治理,统帅百官,调剂四海。司徒主管国家的教育,传布五常的教训,使万民和顺。宗伯主管国家的典礼,治理神和人的感通,调和上下尊卑的关系。司马主管国家的军政,统率六师,平服邦国。司寇主管国家的法禁,治理好恶的人,刑杀暴乱之徒。司空主管国家的土地,安置士农工商,依时发展地利。六卿分管职事,各自统率他的属官,以倡导九州之牧,大力安定兆民。六年,五服诸侯来朝见一次。又隔六年,王便依时巡视,到四岳校正制度。诸侯各在所属的方岳来朝见,王对诸侯普遍讲明升降赏罚。”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庞。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成王说:“啊!各级官长,要认真谨慎的对待你们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就要进行,不要违抗。用公正消除私情,人民将会信任归服。先学古代治法再入仕途,议论政事依据法制,政事就不会错误。你们要用周家常法作为法则,不要以巧言干扰你的官员。蓄疑不决,必定败坏计谋,怠情忽略,必定废弃政事。不学习好象向墙站着,临事就会烦乱。告诉你们各位卿士: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能够果敢决断,就没有后来的艰难。居官不当骄傲,享禄不当奢侈,恭和俭是美德啊!不要行使诈伪,行德就心逸而日美,作伪就心劳而日拙。处于尊宠要想到危辱,无事不当敬畏,不知敬畏,就会进入可畏的境地。推举贤明而让能者,众官就会和谐;众官不和,政事就复杂了。推举能者在其官位,是你们的贤能;所举不是那种人,是你们不能胜任。”
  王曰:“呜呼!三事暨大无,敬尔有官,乱尔有政,以佑乃辟。永康兆民,万邦惟无斁。
  成王说:“啊!任人、准夫、牧三位首长和大夫们:认真对待你们的官职,治理你们的政事,来辅助你们的君主,使广大百姓长远安宁;天下万国就不会厌弃我们了。”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孟子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