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臣工之什·有瞽
【原文】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々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注释】
双目失明的乐师组成乐队,
王室祭祖时应召来宗庙。
摆设起悬挂钟鼓的乐架,
上面装饰着五彩的羽毛。
小鼓大鼓一律各就各位,
鞉磬柷敔安放得井井有条。
一切就绪便开始演奏,
箫管齐鸣一片乐音缭绕。
众乐交响发声洪亮,
肃穆舒缓和谐美妙,
先祖神灵听了兴致高。
诸位宾客应邀光临,
长久地欣赏这乐曲一套。
【译文】
⑴瞽(gǔ):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⑵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虡(jù):悬挂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⑶崇牙:业上用以挂乐器的木钉。树羽:用五彩羽毛做崇牙的装饰。
⑷应:小鼓。田:大鼓。县(xuán):“悬”的本字。
⑸鞉(táo):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磬(qìng):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柷(zhù):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圉(yǔ):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⑹备:安排就绪。
⑺箫管:竹制吹奏乐器。
⑻喤(huáng)喤:乐声大而和谐。
⑼肃雝(yōng):肃穆舒缓。
⑽戾(lì):到达。
⑾永:长。成:一曲奏完。
【赏析】
在先秦时代的政治生活中,乐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往往与礼密切相关联。《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由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有瞽》是描写作乐的篇章,《毛诗序》认为是“始作乐而合乎祖”,郑笺以“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释之,正反映了礼乐并重的传统观念。
周代有选用先天性盲人担任乐官的制度,据《周礼·春官·序官》记载,其中的演奏人员有“瞽蒙,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计三百人;另有“眡瞭三百人”,贾公彦疏说“眡瞭,目明者,以其扶工”,即是在乐队中配备视力正常的人做盲人乐师的助手。可见,当时王室乐队的规模相当庞大。《有瞽》描写的正是王室乐队演奏的壮观场面。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说明在宗庙上奏乐的主体是瞽;而“设业设虡”、安置乐器的则当是担任瞽的辅佐的眡瞭。乐器则列举了应、田、鞉、磬、柷、圉、箫管,与《周礼·春官》所载“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基本相符,其中柷为起乐、圉(敔)为止乐之器,以首尾涵盖,表示这次演奏动用了全套乐器而“八音克谐”(《尚书·舜典》),“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其音乐自然十分美妙。
周颂三十一篇。都是乐诗.但直接描写奏乐场面的诗作惟《执竟》与此篇。《执竞》一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虽也写了作乐,但也落实于祭祀降福的具体内容。惟有《有瞽》几乎纯写作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我客”,也是点出其“听”与“观”,仍归结到乐的本身,可见这乐便是《有瞽》所要表达的全部,而这乐所包含的意义,在场的人(周王与客)、王室祖先神灵都很明了,无须再加任何文字说明。因此,《有瞽》所写的作乐当为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即是《有瞽》所描写的作乐。从作乐的场面及其定期举行来看,大致两相符合,但也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一,高氏说“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一起奏给祖先听,为祖先开个盛大的音乐会”,而《礼记·月令》郑玄注则说“大合乐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目的一空泛、一具体;其二,高氏说“周王和群臣也来听”,《礼记·月令》则言天子率群臣往视,音乐会的主办者便有所不同了。另外,高氏说“据《礼记·月令》,每年三月举行一次”,《月令》原文是“季春之月”,按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季春之月”便不是“三月”了。看来,要确指《有瞽》作乐是哪一种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有瞽》这一纯写作乐过程的诗篇,读者不仅得悉周王朝音乐成就的辉煌,而且对周人“乐由天作”因而可以之沟通入神的虔诚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梁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吴子
- 乾坤大略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