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和性
夫欧冶铸剑,太刚则折,太柔则卷。欲剑无折,必加其锡;欲剑无卷,必加其金。何者?金性质刚而锡性质柔,刚柔均平,则为善矣。良工涂漆,漆缓则难晞,急则弗牢,均则缓急,使之调和,则为美也。人之含性,有似于兹;刚则伤于严猛,柔则失于软懦,缓者悔于后机,急者败于懁促。故能剑器兼善,而性气淳和也者。昔徐偃王软而国灭,齐商公懦而身亡,此性太柔之失也。晋阳处父以纯刚致害,郑子阳以严猛致毙,此性太刚之过也。楚子西宽而招败,邾庄公懁而自祸,此性褊急之灾也。西门豹性急,佩违皮以自缓;董安于性缓,带丝弦以自急。彼各能以一物之所长,攻其所短也。
故阴阳调,天地合也。刚柔均,人之和也。阴阳不和,则水旱失节;刚柔不均,则强懦乖政。水旱失节,则岁败;强弱乖政,则身亡。是以智者宽而栗,严而温,柔而毅,猛而仁。刚而济其柔,柔而抑其强;强弱相参,缓急相弼。以斯善性,未闻迕物而有悔吝者也。
- 推荐作品:
- 集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医家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葬书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