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清神
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恬心清,则形无累矣;虚室生白,吉祥至矣。
人不照于烁金而照于莹镜者,以莹能明也;不鉴于流波而鉴于静水者,以静能清也。镜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由此观之:神照则垢灭,形静则神清;垢灭则内欲永尽,神清则外累不入。今清歌奏而心乐,悲声发而心哀,神居体而遇感推移。以此而言之,则情之变动,自外至也。
夫一哀一乐,犹搴正性,况万物之众,而能拔擢以生心神哉!故万人弯弧以向一鹄,鹄能无中乎?万物眩曜以惑一生,生能无伤乎?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之于声色,鼻口之于芳昧,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七窍徇于好恶,则精神驰鹜而不守;志气縻于趣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腑壅塞于内,蔓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
是以圣人清目而不视,静耳而不听,闭口而不言,弃心而不虑,贵身而忘贱。故尊势不能动,乐道而忘贫,故厚利不能倾,容身而处,适情而游,一气浩然,纯白于衷。故形不养而性自全,心不劳而道自至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魏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知言
- 僧宝传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