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福州玄沙备禅师。
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
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
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布衲、食接气。
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雪峰呼为头陀。
每见之曰、再来人也、何不参去。对曰、达磨不来东土。
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备结屋玄沙。
众相寻而至、遂成丛林。说法与契经冥合。诸方有未明要义、皆从决之。
备曰、佛道闲旷、无有涂程。
无门为解脱之门、无见作道人之见。不在叁际、岂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属造作。
动即涉尘劳之境。静则沉昏醉之乡。
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即漫汗佛性。
必须对其尘境、如枯木寒灰。但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像、不乱光辉。
如鸟飞空、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叁界绝行踪。
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相。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
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後。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
如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用穿通。
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这、体寂寂、常皎皎。赤赫。
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无出入。
盖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因修证、只要虚闲。
不昧作用、不涉尘泥。若纤毫不尽、即落魔界。
且句前句後、是学人难处。所以云、一句当机。
八万法门、生死路绝。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
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冰。
箭既离弦、无反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迥头。
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步步登玄、不属邪正。
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
二乘胆战、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於摩竭。
净名杜口於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
释梵绝视听而雨花。与麽、现行无疑、此外更疑何事。
勿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寻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净。
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少欠。时人不悟、妄自涉尘。
处处染着、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纷、名相不实。
更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随有念起、旋旋破除。
细想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
魂不散底死人。冥冥寞寞、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我这则不然也。更不隈门旁户。分明句句现前。
不属商量、不涉文字。权名出家儿、毕竟无踪迹。
真如凡圣、地狱天堂。皆是疗狂子之方、都无实事。
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
到这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汝。学人若向外驰求。
又属魔王眷属。如如不动、没可安排。
恰似、不藏蚊蚋。本来平坦、何用除动转。施为是真解脱。
纤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头来。也安排他、一字不得。
又曰、仁者如今事不获巳。教我抑下多少威光。
苦口相劝、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闻。
尽成颠倒知见。将此喉咽吻、成得野狐精业。
谩汝我、还肯麽。只如今有过无过。唯我自知、汝又争得会。
若是恁麽人出头来、甘伏呵责。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
须是善知识始得。我如今恁麽道、方便助汝。
犹尚不能觏得。可中浑举宗乘。是汝向什麽处措手、还会麽。
四十九年是方便。如灵山会上、有百千众。
唯有迦叶一人亲闻、馀皆不闻。汝道、闻底事作麽生。
不可道、如来无说说。迦叶不闻闻、便当得否。不可是汝修因成果。
福智庄严底事。知麽、且道吾有正法眼藏。
付嘱大迦叶、我道犹如话月。曹溪竖拂、还同指月。
所以道、大唐国内宗乘。未有一人举唱。设有一人举唱。
尽大地人失却性命。无孔铁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
汝诸人赖我不惜身命。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
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与麽知闻去。汝向什麽处得见我。
会麽、大难大难。备疾大法难举、罕遇上根。
学者依语生解、随照失宗。乃示纲宗叁句、曰第一句。
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
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
涣作开方便门。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
古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
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
且於宗旨、犹是明前、不明後。号为一味平实。
分证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
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
言通大道、不堕平怀之见。是谓第一句纲宗也。
第二句、迥因就果。不着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唤作转位投机。
生杀自在、纵夺随宜。出生入死、广利一切。
迥脱色欲、爱见之境。方便唤作顿超叁界之佛性。
此名二理双明、二义齐照。不被二边之所动、妙用现前。
是谓第二句纲宗也。第叁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
通其过量之见、明阴洞阳。廓周沙界、一真体性。大用现前、应化无方。
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唤作慈定之门。
是谓第叁句纲宗也。因见亡僧、谓众曰。
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後相。学者多溟其语。
梁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
阅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备状短小、然精神可掬。
与闽帅王审知、为内外护。审知尽礼、延至安国禅院。众盈七百。
石头之宗、至是遂中兴之。有得法上首罗汉琛禅师。
潭州罗汉琛禅师。
禅师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绝酒。
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拊其首曰、若从我乎。
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
年二十馀、即剃发为大僧。无相使习尼。一日为众升堂。
宣戒本布萨巳、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巳、非真解脱也。
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一众愕然。琛顾笑、为无相。作礼辞去、无相不强。
初谒雪峰存公、不大发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奥。
与慧球者齐名、号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韬晦。
然丛林指目、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
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十馀年、迁止罗汉。破垣败箦、人不堪其忧。
非忘身为法者、不至。僧问、如何是罗汉一句。
曰我若向汝道、却成两句。又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
琛曰、汝不识此字耶。曰不识。琛曰、看取其下注脚。
琛尝垂头、颓然坐折木床。见僧来、即举拂子曰、会麽。
对曰、谢和尚指示学人。琛曰、见我竖起拂子。
便道指示学人。汝每日见山见水、可不指示汝耶。
又见僧来、举拂子。其僧礼拜称赞。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礼拜赞叹。
那扫地、竖起扫、为甚不赞叹。
有僧来报、保福迁化也。琛曰保福迁化、地藏入塔。
琛时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时学者莫测其旨。琛悯之为作明道偈。
其词曰、至道渊旷、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云有是。
触处皆渠、岂喻真虚。真虚设辨、如镜中现。有无虽彰、在处无伤。
无伤无在、何拘何碍。不假功成、将何法尔。
法尔不尔、俱为齿。若以斯陈、埋没宗旨。宗非意陈、无以见闻。
见闻不脱、如水中月。於此不明、翻成剩法。
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峥嵘。我宗奇特、当阳显赫。
佛及众生、皆承恩力。不在低头、思量难得。
拶破面门、盖覆乾坤。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其如不晓、谩说而今。
後唐天成叁年戊子秋。琛复至闽城旧止。
游近城诸刹。乃还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二夏。维收舍利建塔。
有得法上首、清凉益禅师。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
禅师讳文益、馀杭鲁氏子。七龄秀发。
依新定全伟律师落发。诣越州开元希觉律师、受具足戒。
及觉公盛化四明。益往习尼、工文章。觉大奇之、俄辞去。
初谒长庆道者、无所契悟。与善洪进、自漳州抵湖外。
将发而雨、溪壮不可济。顾城隅有古寺。
解包休于门下、雨不止。入堂、有老僧坐地。见益而曰、此行何之。
曰行脚去。又问如何是行脚事。对曰不知。
曰不知最亲、益疑之。叁人者附火、举肇公语。
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老僧又曰、山河大地与自巳、是同是别。
益曰同、琛竖两指。熟视曰、两、即起去。益大惊、周行廊庑。
读字额曰石山地藏。顾语辈曰、此老琛禅师也。
意欲留止。语未卒、琛又至。雨巳止、业巳成行。琛送之问曰。
上座寻常说、叁界唯心。乃指庭下石曰。
此石在心内、在心外。益曰在心内。琛笑曰、行脚人着甚来由。
安块石在心头耶。益无以对之、乃俱求决择。
寻皆出世、益住临川崇寿。僧子方者问曰。
公久亲长庆、乃嗣地藏、何意哉。益曰、以不解长庆说。万象之中独露身故。
子方举拂子示之。益曰、拨万象、不拨万象。
子方曰、不拨万象。益曰、独露身。子方曰、拨万象。益云、万象之中。
子方於是悟旨。叹曰、我几枉度此生。益谓门弟子曰。
赵州曰、莫费力也。大好言语、何不仍旧去。
世间法尚有门、佛法岂无门。自是不仍旧故。
诸佛诸祖、於仍旧中得。如初夜钟、不见有丝毫异。
得与麽恰好、闻时无一声子闹。何以故、为及时节。无心曰死、且不是死。
止於一切、为不仍旧。忽然非次闻时。
诸人尽惊愕道、钟子怪鸣也。且如今日道、孟夏渐热、则不可。
方隔一日、能校多少。向五月一日、道便成赚。
须知校丝发不得。於方便中、向上座道不是时、盖为赚。
所以不仍旧。宝公曰、暂时自肯不追寻。历劫何曾异今日。
还会麽、今曰只是尘劫。但着衣饭、行住坐卧。
晨参暮请、一切仍旧。便为无事人也。又曰、见道为本、明道为功。
便能得大智慧力。若未得如此。
叁界可爱底事、直教去尽。有纤毫、还应未可。如汝辈睡时、不嗔便喜。
此是叁界昏乱、习熟境界。不惺惺、便昏乱。
盖缘汝辈杂乱所致。古人谓之夹幻金。即是真、其如何。
若觑得彻骨彻髓、是汝辈力。脱未能如是。
观察他什麽、楼台殿阁。诸圣未必长把却汝手。汝未必依而行之。
古今如此也。又曰、出家儿、但随时及节便得。
寒即寒、热即热。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古今方便不少。
石头初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巳者、其唯圣人乎。
则曰、圣人无巳、靡所不巳。乃作参同契。
首言竺土大仙心、无过此语也。中间亦只寻常说话。
夫欲会万物为自巳去。盖尽大地无一法可见。巳而又嘱曰、光阴莫虚度。
所以告汝辈、但随时及节、便得。
若也移时失候、即虚度光阴。於非色中作色解。於非色作色解。
即是移时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还当得否。
若与麽会、便是没交涉。正是痴狂两头走、有什麽用处。但守分过时好。
尝指竹问僧曰、还见麽。曰见。
益曰、竹来眼、眼到竹边。曰总不与麽。益笑曰、死急作麽。
有偈曰、叁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
眼色耳声、万法成辨。万法匪缘、岂观如幻。
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
李国主驾至、慰问甚勤。闰月望、剃发沐浴。
辞众讫、跏趺而化。颜貌久而如生。阅世七十有四、坐五十有四。
夏公卿李建勋巳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宁丹阳乡建塔。
谥大法眼禅师。
赞曰、玄沙论叁句。初无金银铜轮之语。
不然、殆与教乘何异哉。琛公精深广大。
唯以直下便见、拟成剩法为要。非叁句所能管摄也。益以仍旧自处。
以绝渗漏句为物、颇事边幅。而永明乃其的孙。
岂所谓深山大泽、龙蛇所由生者耶。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庭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