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回 薛仁贵五箭取榆林
薛仁贵五箭取榆林
帝急问曰:“左右军卒,此是何人?”敬德曰:“臣亦不识。”帝曰:“世之虎将也。若是朕将,何愁辽国不服。”正议间,张士贵手持一颗首级前来献捷。帝笑曰:“杀此一阵,非汝之能,乃借人之力也。朕在高处,眼见是一白袍少年将家,与汝大不相侔。今来献者,莫非冒请功劳邪?”士贵曰:“臣献首级,便是臣的功劳,何预他人之事?臣亲出阵,杀败辽兵,众所皆见,安敢虚诳。”帝曰:“虽然功劳簿上亦写汝之名字,居于二等。”士贵自知惶愧,拜谢而退。
是夜,帝坐卧不安,乃步行出中军,仰观乾象,忽见南方一星,其大如斗,坠下于地。帝大疑,使李淳风卜之。淳风回奏:“主折一大将,三日内必有警报。”帝疑未定,次日催兵前进,人报约有一队人马千余骑,尽打白旗,穿白袍,骑白马,猝然而至。帝自出营观之,小将军下马伏地面哭,视之,乃秦怀玉也。其言:“父于二月十四日死了!臣已葬讫。太后懿旨,恐陛下有失,特差臣领五千精兵随来接应,听知陛下受阻,故已杀[入]重围。阵中正遇辽将乌伊人马拦路,已被臣杀了。”帝哀恸之甚,遂谓怀玉曰:“汝与段志贤引军前进。”怀玉曰:“臣今为国,万死不辞!”车驾遂离了凤凰城,行至榆林。
却说榆林城乃辽国高昌太子镇守,高昌升厅,人报唐兵来取城池,高昌急唤军官商议。一个军官姓白名文龙,及弟白文虎,兄弟二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都在榆林管军。二人对高昌曰:“唐兵跨海而来,虽是利害,其势不久。若来时,可与他相持,某二人为前部。”高昌曰:“只恐兵少,难以迎敌。”
文虎曰:“太子放心,他虽有百万之众,何足惧哉。”遂与兄文龙引兵二万,离城五十里依靠山水下寨。哨马探得唐兵先到,两边阵圆,白文虎出马,横枪大斧厉声高叫:“唐国逆贼!焉敢侵吾辽境?”唐阵中张士贵出马,责文虎曰:“汝这狗辈,不奉正朔,敢反大唐,今天兵到此,杀败盖苏文,从小路远逃,汝何不早降?”文虎笑曰:“汝主李世民亦反隋国,反谓别人反邪?”士贵回顾军人薛仁贵曰:“汝敢击此贼否?”仁贵听言大怒,即挺戟直取文虎。文虎挺枪骤马来迎。两马相交,斗到数合,文虎勒马便走,仁贵赶去。文虎回顾仁贵马来较近,用枪掷来,彼仁贵一手绰住,回掷文虎。文虎急躲过,仁贵马到,活捉文虎而回,掷于马下,余军皆走。
仁贵归至帐下,便叫张士贵用计,只要如此如此,便能取胜。士贵亲自拥文虎至营见帝,帝喝令将文虎斩之。士贵奏言:“且教留人。”遂将计对帝说了一遍,帝从之。士贵问文虎曰:“汝若捉了高昌,吾保奏圣上,封汝官职。”文虎愿往,帝问如何捉得,文虎曰:“陛下若肯放臣回去,某自巧言说过,今晚陛下调兵劫寨,某为内应。若捉高昌献于陛下,吾兄文龙虽勇,自然降矣。”帝不肯,敬德曰:“此人诚实,不谬人也。可放之。”文虎得放入城,尽实告诉高昌,高昌曰:“如之奈何?”文虎曰:“将计就计,今夜将兵伏于寨外,寨中虚立旌旗,待唐兵来劫寨时,就而擒之。”高昌依计。
当夜三更,果有一军到寨口,每人各用草把,一齐点着,火焰烧空。高昌与文龙、文虎三路杀到于火边,军人便退,三军乘势追赶。赶了十余里,军皆不到,高昌叫文龙兄弟急回,火光未灭,寨中突出一少年,薛仁贵也。高昌叫文虎不可入寨,却去劫唐寨便了。迎军走不十里,段志贤一军出,一枪刺死文龙于马下,文虎退时,被仁贵活捉归阵。张士贵捆来见帝,帝怒,喝令斩之。时高昌见二将已死,退入城中,坚闭不出。帝笑曰:“量榆林小小城池,便满屯军马,安能拒朕哉?”传下令:“休等高丽救军到,可速攻之。”
于是,军中装起云梯六十乘,每梯上可容数十人,周围用板遮护,下以轮推之。每门各用云梯十五乘,梯上军以箭射之,下者众军各抱短梯软索,只看城上擂鼓,乘势便上。此时帝令十万军士围城,城中高昌见唐兵装起云梯,四面而来。高昌唤军士千人,分门把守,各持弓箭,待云梯近城,一齐射之。唐兵大拥云梯,四面竞进,将近壕边,城上一齐放箭,箭如雨点,唐兵不能得上。薛仁贵怒曰:“偏汝有箭,吾无箭邪!”遂突出阵前,拽满雕弓,连放五箭,射上城去。只见城上五将应弦坠下城来,余卒惊慌,渐自逃散。仁贵持戟向前大呼,军人忙上云梯,奔入城中,大杀辽兵,开了四门,唐兵一齐涌进,遂擒了高昌,请帝入城。
时帝正在高阜,望见又是白袍少将连射五箭,应弦坠落,亲冒矢石,一拥上城。帝惊曰:“此真神人也!不然何有如此神箭?虽养由基百步穿杨之能,无逾斯人。近来朕亦感梦,遇一少将保驾,暗想其形状,略有相似,莫非应在斯人否?”敬德曰:“梦寐之事,陛下不可深信。”帝曰:“然。”是日车驾入城,帝将高昌斩讫,于是排筵犒赏士卒。
却说薛仁贵退归骑下,自向僻处暗思:“吾负大才,不能大用,只充得一小卒而已。攻城破敌,累建奇功,又不得重赏,凡百皆被总管冒请去了。负此冤屈,无由伸诉,何命薄如此。”深自嗟叹,不觉潸然下泪,乃自作一歌以叹云:怒气冲天兮空建功,未逢时运兮枉英雄。
磋跎岁月兮常如暗,何日见明兮拜九重。
仁贵歌罢,复又吁叹不已。正值是夜月色昏朦,尉迟敬德在营外潜行,缉探军事。忽听歌叹之声,遂停步问曰:“何人敢在此夸口?”仁贵曰:“汝亦何人,敢来问我?”敬德曰:“识吾鄂公否?”仁贵听言,纳头便拜曰:“小人肉眼不识泰山,冒犯尊颜,望乞恕罪。”敬德曰:“汝何人氏,有甚事故,静夜于此歌叹?”仁贵曰:“某绛州龙门人也,姓薛名仁贵。自幼习学武艺,好着白衣,人每呼为白袍子即某也。”敬德曰:“现居何所?”仁贵曰:“应募来迟,只在总管张士贵骑下充一火卒。每随出阵建功,累被总管请去,是某无申诉之处,故于此嗟怨耳。”敬德曰:“汝功有何为验?”仁贵国:“昔进《平辽论》,凤凰城杀九龙,榆林诛文虎,运箭伤五将,又布云梯,擒获高昌,只此数事,便是仁贵之功。”敬德骇然曰:“此乃极大功迹也,近来圣上感梦,言及白袍,吾实不信,今日果有此事,吾为汝转奏天庭,必杀此贼,保汝为将耳。”仁贵拜谢而退。
次日,敬德引仁贵面君,具前事奏之。帝遂召张士贵入见,责以欺君冒功之罪。士贵曰:“臣自竭力,安敢冒请他人功绩,谁曾见来?”敬德曰:“吾为证见,仁贵尚自在此,何敢妄言?”帝曰:“汝为上将,敢来冒请军人功绩,朕今斩汝示众。”
士贵抵赖不过,大叫曰:“非干某事,刘君昂曾教吾来。”帝曰:“亦叫擒来,一同处决。”不移时,拥君昂至。帝鞫问其状,君昂低首无言,悔之无及,遂斩了二人,呈献首级,众军悚然。敬德曰:“此去辽国尚远,城池甚多,非此人谁能征服,望陛下重封官职,使其领兵前行,万无一失。”帝喜,遂封仁贵为游击大将军,挂先锋印。未知后事如何?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淮南子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