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一回 郭子仪大破吐蕃
郭子仪大破吐蕃
却说唐代宗皇帝自登宝位以来,其故旧大臣俱各加封赏,多有疾病死亡者,不及细说。且说代宗将一应朝廷选法、钱粮、器用、词讼等事并听程元振裁断。朔方作乱,边将告急,元振皆不以闻。广德元年冬十月,近臣奏曰:“祸事已至。”代宗问其故,近臣奏曰:“日今吐蕃国调三路大军来取中原:第一路是契丹韩呼卢起蕃兵攻武邑;第二路是吐谷浑党项起兵来攻安平;第三路是萧粘罕为元帅,引兵十万来取并州、太原。此三路军马甚是利害,今郭子仪去位,家内闲坐日久,部曲离散,无人可敌。”代宗听罢大惊,汗流沾背,问群臣求救兵之策。礼部侍郎杨绾奏曰:“须用御驾亲征,可以大会诸侯,人皆听命。”节度使辛云京奏曰:“凡为将者,智过于人,只能制人。孙子言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知己不知彼,百战百败。吾观众臣,非吐蕃之对手。臣举一人,可退蕃兵,未知圣意若何?”帝曰:“所举何人?”云京曰:“昨者,诸夷欲兴师,但怯此人,若复用之,番兵自然退矣,乃大将军郭子仪也。”帝曰:“今在何处?”答曰:“在家闲居。”帝即时差人召子仪入朝。子仪进见,拜于阙下。帝大喜曰:“朕一时不明,误中反问之计,悔之不及。”子仪曰:“臣虽闲居,朝廷有事,每以为忧。今吐蕃放肆人寇,臣破之如草芥矣。”帝曰:“卿之奇才过于孙、吴,卿复旧职,赐斧钺一对,后为之事,不必奏也。”子仪出班奏曰:“臣举一将为先锋,破贼必矣。”帝曰:“卿举何人?”子仪曰:“臣举一人,乃京兆人也。覆姓长孙名全绪,现为右将军。”帝曰:“朕正欲用此人为先锋。”便令子仪举行,出镇咸阳以御之。时子仪闲废日久,部曲离散,至是召募,才得二十骑而行。方咸阳,探马报言吐蕃合共二十余万,漫山塞野,遍数十里,目下即至。子仪听闻,慌使判官王延昌入朝奏请益兵。程元振忌之,不以奏闻,不得面君。子仪以足顿地曰:“大事去矣!无能为也。有此谗臣在侧,吾何能立功于外乎?誓杀此贼,以谢天下。”言讫,不得已,只与二十骑奔咸阳去讫。当时帝正在调遣人马,忽报番兵已度便桥,帝大惊,仓猝不知所为,遂自轻骑与数十人从北门而径幸陕州。须臾之间,吐蕃打入长安,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剽掠府库,取其金宝,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城中萧然为之一空。郭子仪请先锋长孙全绪至帐下曰:“今退番兵非小可,韩呼卢、萧粘罕等皆善能用兵,其势甚大,难与为敌。今六军将士逃匿者多在商州,速往收之,可破敌矣。”遂与王廷昌引三十骑自御宿川循山路而行,东至商州,收合兵四千余人。子仪乃泣谕将士以决破贼,以雪国耻。将士闻言,皆下泪感激,听受约束。全绪曰:“将军之兵今欲何往?”子仪曰:“吾素知此去一条路,地名蓝田,前有一堡,名韩公坡,此是吐蕃咽喉之路。韩呼卢众人必然欺负吾等,从此外无备,吾与取了韩公坡,望长安不远矣。番人若知吾截断要路,绝其粮道。今长安城内空虚,安能守也?吐蕃必连夜而归,用奇兵小路赶之,可全胜矣。诸处小径尽皆叠断,以兵守之,一月无粮,番兵尽皆饿死,吾剿绝无遗类矣。”全绪拜曰:“此神算也。”子仪曰:“虽然如此,不可轻进。汝可吩咐诸将哨,无埋伏可进,不可轻意,莫中番人之计。”全绪受计而行,去至韩公坡。昼则鸣鼓张旗;夜则多焚烟火,以疑吐蕃。又自给之曰:“郭令公自商州率领大军不知其数,目下且至。”虏以为然,悉众遁去。且说韩呼卢先来到韩公坡,不见唐兵,疑惑不敢轻动。只见吐谷兵到,兵言唐兵却在何处,后面萧粘罕又不见来。只听得一声炮响,四下火鼓齐出,把二人围住,不能得脱。忽萧粘罕一军杀到,救出二将,径奔北城。有时义边一彪军马杀到,旗号上写“唐大将李怀仙”。因与李光弼商议,恐怕子仪得了全功,因此分李怀仙这支军马来取韩公坡。听知子仪、全绪二人成其大功,遂引军来扑北城,正与三将相遇。这番兵皆是唐兵阵中杀出,多半着伤,如何可战,因此又被李怀仙大杀一阵,韩呼卢与吐谷望北逃走。怀仙大喜,来与子仪相见。子仪曰:“今已得韩公坡,吐蕃等逃走,公当速与王延昌星夜追杀,可擒萧粘罕等。”遂唤长孙全绪吩咐:“汝可从山后去,不可掩夺其路,则于中截之,尽得其粮草、马匹。”全绪领命去了,子仪自领大军分二路而进。却说吐蕃北去,望见后面唐兵分二路而来,遂以后军作前军,后队作前队,复来迎敌。忽山后鼓声竞起,喊杀连天,众视之,乃李怀仙也。怀仙大杀吐蕃,不知唐兵多少,军心生疑,皆弃甲倒戈,尽弃辎重而去。子仪尽皆复得诸处,安抚了当,方回见朝廷,请驾还长安。子仪带将土来朝见帝,帝曰:“今日复得长安诸郡,皆卿之功也。”子仪奏曰:“此陛下洪福,臣何力之有。今番兵已尽剿灭,臣愿悉起天下之兵,并力收贼以报陛下。”帝大喜,令子仪急便兴师。节度使李宝臣奏曰:“臣有破虏平天下之策以献陛下。”未知其策若何。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