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回 张巡缚草计取箭
张巡缚草计取箭
令狐潮遥望中央一簇红旗,料是张巡,只望红旗而赶。抹过山脚,红旗扎住,忽地分开,中央忽见青骢马一员将,挺枪跃马,直取令狐潮。大呼曰:“吾乃魏州南霁云,贼将休走!”令狐潮举大斧来迎。战不数合,气力不加,拨马回走。霁云从后赶来,喊声大举,两下兵复合。潮冲出前面,一将截住去路,乃雷万春也。潮纵横不得脱,仰天叹曰:“吾今死于此地矣!”忽听得东南角上喊声大震,唐兵纷纷乱窜。潮看时,一彪军杀到,为首贼将红袍铠甲,持点钢枪,乃李归仁也。归仁引生力军大杀一阵,敌住唐兵,令狐潮得脱,收住众兵,与归仁远退五十余里。巡把军马屯在雍丘城中,其城上立起了木栅,分门坚守,防贼人攀缘入城。
却说令狐潮虽败一阵,人马众多,退去三日,复与贼将李怀仙、牛延玠、向润容领四万余众奄至城下。唐兵大惧,巡曰:“贼兵精锐,彼众我寡,有轻我之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登城,自率千人分为数队,开门突出。巡全装披挂,持枪上马,身先士卒,直冲贼阵。人马大溃,怀仙等领众逃回,正值有土人告怀仙曰:“此孤城也,兵不满百,其势不久,何以退为?”
怀仙闻言大喜。次日,复令人马汹涌而至,蚁附攻城。巡令军士将草把灌油点火,投下城去,贼不得上。相持月余,雷万春进曰:“城中箭已射尽,如今贼在城下,各门攻打,如之奈何?”巡曰:“汝等勿惊,速与我缚草人数百,尽把黑衣穿在草人身上,黄昏左侧,坠下城去。贼人只疑官军下城,必来攻射,哄彼箭来回射贼众,此钓龙设饵之计也。”万春曰:“此计甚妙,可速行之。”巡缚草人三百,并用青布为衣,各执器械,装束宛然活态,安于城上。是夜一更以后,城上擂鼓呐喊,火炬齐明,一带人马摆开。贾贲惊曰:“倘或贼兵扳缘入城,如之奈何?”巡曰:“吾料贼人虽众,有勇无谋,深夜必不敢入。吾等酌酒取乐,万无一失。”
却说贼人听得城上擂鼓呐喊,怀仙尽发弓弩手乱箭射之,箭如雨发。巡叫收拾草人,遍身似钉排草,以数计之,可得三万余双支。比及报知怀仙众贼,时已天明,不见动静。众贼懊悔自责,嗟呀不已。史官有诗赞云:知报君恩不顾身,张巡收箭妙通神。
只凭三尺龙泉剑,扫尽强胡万里程。
巡得箭三万余只,时贼折箭四五万。霁云等称贺,巡曰:“此乃小术,不足为奇。”霁云曰:“虽古之孙、吴,不能及也。”却说张巡在雍丘与贼兵相持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将李归仁谓怀仙曰:“雷万春在城上,被我等射六箭,都中在他面上,身也不动。初然只说是个草人,后来仔细视之,却是雷万春。观于此人,则主帅令严可知。此城用何计破之?”怀仙曰:“吾等只说自己高强,每每欺敌,近见城中把蓬蒿当箭射来,只疑他箭已尽,不曾提防,却被使计哄了,射伤左眼。看此城实是难取,莫若收拾残兵东向,与杨潮宗合兵,一齐攻伐如何?”归仁曰:“此言正合吾意。”
遂与令狐潮、向润容、牛延玠领了人马潜夜逃去。次日巡知,遣南霁云领兵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保守雍丘,不在话下。
且说郭子仪、李光弼二人还守常山,贼将史思明收拾散卒数万,随后继至。子仪听知,与众将商议破敌之策。光弼曰:“逆贼有勇无谋,且按兵勿动,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砍其营,此为上策。”子仪用其计,如此数日,果然贼兵不得休息。子仪曰:“吾观贼人,今已倦矣,可以出战。”次日,子仪亲自披挂,绰枪上马,领精兵二万,与贼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思明坠马奔走博陵,李光弼引兵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却说安禄山在洛阳,人报郭子仪、李光弼复了十余郡,心中大惧,乃召高尚、严庄责之曰:“汝二人教我反,以为万全之计,今守潼关数月,不能前进,北路已绝,诸军四面云集,万全何在?”尚、庄闻之大惊,默然无语。田干真进曰:“大王之言谬矣。自古帝王经营大业,必有胜负,岂能一举而成、如此之易乎?且尚、庄等皆佐命元勋,一旦绝之,诸将闻知,皆怀惊疑,谁共大王争取天下邪?”禄山闻言,回嗔喜曰:“非汝斯言,几陷忠良,以误大事也。”即置酒酣宴,待之如初,遂议弃洛阳走归范阳之计。正在犹豫,忽报尹子奇、武令珣、孙孝哲、李延望数人攻陷数郡,又皆来报捷,禄山遂止。
却说玄宗升殿,近臣奏曰:“今有贼将崔乾佑在陕,兵不满四千,皆老弱之士,不设提备,何不遣一骁将领兵袭之?破贼易矣。”帝从其奏,即遣使催节度使哥舒翰提兵以复陕洛之地。翰入朝见帝曰:“禄山久习用兵,岂肯无备,是必羸师诱敌之计;臣若往战,正坠其计中耳。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利在坚守。况贼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而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且请待之。”帝曰:“汝有畏缩之心,故此巧语。果实,何时可破贼邪?”翰曰:“时势不同,臣尽忠报国,万死不辞,何敢推托?是时,帝听杨国忠谗言,以贼方今无备,而翰逗留不进,将失机会,仍遣中使促之。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乃引精兵二万,出关迎敌。未知胜负如何。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后汉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