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秋莲女畏逼离阁 春发郎怜情赠金
秋莲女畏逼离阁 春发郎怜情赠金
话说姜秋莲忍气吞声回到绣房,罩上包头,换上蓝布衫裙,紧紧系縧,奶娘拿着镰刀、麻绳、扁担,两人哭哭啼啼离了家门。这秋莲从未出门的绣女,走到街前,羞羞惭惭,低着头儿。只得扯住奶娘的衣袖,奔奔跄跄,走出庄村。举头一望,四野空阔,一片芦苇,正是深秋天气。怎见得:
芦叶汀洲,寒沙带浅流。数十年曾度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到深秋。黄鹤断矶头,故人能见否。旧江山,都是新愁。欲买桂花重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右调《唐多令》
奶娘道:“前面就到芦林,大姐快走。”秋莲眼中流泪道:“奴家不知哪世罪孽,今日遭此折挫。若我亲娘尚在,安能受此。不如寻个无常,倒是了乎。”奶娘劝道:“大姐休说此话,古人先苦后甜,往往有之。暂且忍耐,不必伤感。”说话中间,二人已到芦边。奶娘道:“大姐你且坐在这边歇息,待我去斫柴。”秋莲依从,坐在草地,想起自己苦处,未免啼悲。这且按下不提。
却说李春发,与张言行约定在乌龙冈上送别。次日起来,用了早膳,乘着白马,行到冈上,下得马来。等不多时,只见张言行策着马走到跟前,慌忙离鞍道:“贤弟真信人也。”李春发道:“我们知己相交,岂同别人。”两人遂把马拴在垂杨柳下,草地而坐。李春发道:“仁兄到寨,须要相机而行,不可久恋,恐生祸端。”张言行道:“愚兄满腔愤恨,无处发泄,定要做些义气事才畅心怀。”李春发道:“但愿仁兄如此,无烦小弟叮咛。”张言行起身来说道:“紧弟只管放心,他日相逢,自见明白。这路旁非久谈之所,古人云: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愚兄就此告辞。”李春发说:“遵命了。”张言行将马解开,飞身上去,拱一拱手说:“愚兄去也。”李春发立在冈上,又目送了一回,看不见踪影,方才自己上马旋转归家。也是天缘有分,恰好在芦林经过,忽抬头望见一个老妇人拾柴,一个幼女坐在尘埃不住啼哭。停住马,仔细向秋莲一望,心中惊讶道:你看此女,生得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年纪不过二八,天生俏丽,并非小户女儿。不在闺中刺绣,却在这荒郊外,泪眼巴巴,真个诧异,其中定有缘故。不免下马,向老妈妈问个端底。遂滚鞍下马,向着奶娘道:“老妈妈,小生有礼了。”奶娘答礼道:“这个君子,非亲非故,向我施礼,却是为何?”李春发道:“老妈妈身后那位大姐,因何在此啼哭?”奶娘答道:“她是我家大姐,我是她的养娘。我主仆在此拾柴,何劳君子盘问。”李春发赔笑道:“如此小生多口了。”奶娘道:“真个多口。”李春发背身说道:“你看她恶狠狠的直言应答,决非路柳墙花了。细看她云髻齐楚,身体柔怯,尚是未出闺门的幼女,为何在此采樵,甚觉不伦。既是拾柴,又何必啼哭?内里定有蹊跷,还须问个明白。老妈妈转来,小生斗胆再问一生,那位大姐是谁家宅眷,还求向小生说个分明。”奶娘瞅了一眼,带着怒色道:“这位相公放着路不走,只管要问长问短,是何道理?若再问时,定讨没趣。”李春发闻听,低头不语。暗自沉吟:“本不该穷究,无奈心中只是牵挂,回家去定添愁怀,不如舍着脸皮,索性问个清白。”遂硬着胆向秋莲施下礼去,尊声:“姐姐,小生有礼。”秋莲回答道:“素不识面,不便还礼,相公休怪。”李春发道:“非是小生多事,观看姐姐举动,不是小家模样。在此芦边啼啼哭哭,必有情由。姐姐姓什名何,求道其详。”秋莲道:“自古男女有别,于理有碍,何敢轻言。”李春发道:“在这荒野,无人看见,姐姐倘有冤屈事情,未必不能代为解纷,何妨略陈其故。”秋莲见李生说得体切,又是庄言正论,绝不带些轻薄嬉戏光景。况且李生生得风流儒雅,迥异非常,秋莲暗思道:“何妨告诉他一番。”遂启朱唇,慢慢地道:“相公把马拴在树上,容奴相告。”李春发应命,将马拴定道:“愿闻其详。”奶娘接口道:“大姐不必细讲,说些大概罢,时候久了,恐外观不雅。”秋莲道:“奴家住在罗郡,奎星楼边。大门外有几株槐柳,便是。”李生问道:“老先生是何名讳?”秋莲道:“我爹爹姓姜名韵,表字德化。”李生道:“令尊小生素知,近来作何生理?”秋莲道:“因家道贫寒,出外贩米。”李生道:“令尊既不在家,自有养娘拾柴,大姐到此何为?”秋莲含泪道:“在家受不过晚娘拷打,无计奈何,方到此地。”李生道:“我听姐姐诉了一遍,原系晚娘所害。小生随身带有三两银子,与姐姐留下,拿回家去,交与令堂买些柴米,省得出头露面,受这辛苦。”奶娘道:“相公休得恃富,留下银子莫不有什么意思。”李生道:“老妈妈,小生一片恻隐之心,勿得过疑。如此说来,俺便去也。”牵马欲行,秋莲对奶娘道:“请那生留步。”奶娘应命喊道:“相公且转来。”李生停步说:“老妈妈要说什么?”奶娘道:“我家大姐有话问你。”秋莲道:“奶娘替我问他来历。”奶娘道:“晓得。”遂开口道:“请问相公因何走马郊外?”李生道:“小生清晨因送朋友到此。”奶娘道:“相公贵府,坐落何街,高姓大名?”李生答道:“舍下在永寿街内,姓李名花,字是春发。”奶娘道:“原来是李相公,在庠在监呢?”李生道:“草草入泮,尚未发科。”奶娘道:“如此说来,相公是位秀才了,失敬失敬。”奶娘又问道:“令尊令堂想俱康健。”李生道:“不幸双亲早逝。”奶娘又问道:“兄弟几人?”李生道:“并无兄弟,只是孤身。”奶娘又问:“相公青春多少?”李生道:“今年虚度十九岁了。”秋莲悄悄对奶娘道:“问他曾婚配否?”奶娘遂问道:“相公有妻室么?”李生背身说道:“这女子问出此言,大非幽闺静守之道,待俺去也。”遂乘马而回。正是:
桃花流水杳然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奶娘向秋莲道:“你看那生,见问出妻室二字,满面通红,竟自去了。真乃至诚君子。”秋莲亦赞叹道:“果然稳重。”奶娘道:“你看他将银子丢在地下,不免拾起回去罢了。”秋莲道:“任凭奶娘。”奶娘道:“芦柴其实不惯彩拾,只斫得这些,待我捆起来,一同好走。”一路上极口夸奖道:“大姐你看这佛心人,叫人可钦可敬。又疏财又仗义,真诚老实,绝不轻狂。”秋莲道:“正是。与吾家从无半点瓜葛,亏他这般周济。”奶娘笑说道:“大姐你若得嫁这个才郎,可谓终身有托了。”秋莲道:“我与你是何心情,还讲此风话。至于婚姻,全凭爹妈主张,说他怎的。”二人讲话中间,不觉太阳将落,已到自己门首。
不知到家,贾氏如何相待,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