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首先,作为传统的章回体小说,《雷峰塔奇传》无可避免地呈现出中国传统小说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命运观。性格决定命运,这是荣格发现并总结的人的性格哲学。荣格认为,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环境与日常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往往在无意识中成为决定命运、改变人生的伟大力量,强调人的主观之于客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纵观全书,读者发现《雷峰塔奇传》中几乎没有恶人,知县为官清廉、员外慷慨明理、姐姐姐夫善解人意、,白珍娘知恩图报、小青愿赌服输、许仙善良多情、许梦蛟发愤救母,哪怕是在文本中站在主角的对立面,阻碍其情感发展与欲望实现的法海也恩怨分明、通情达理。因此,全书采取了大团圆结局的结构模式。白珍娘与许仙并归仙班,同享逍遥之福公甫夫妻皆跻高寿,无病善终。状元同夫人亦并登古稀,无病端坐而逝。后代簪缨绵绵不绝,人皆以为孝义之报云。当然,人物的恶自然会遭受相应的报应与惩罚。白珍娘违背誓言、误淹镇江,遭受雷峰塔压身之苦,,许仙与蛇相恋、贪恋美色,遭受两场官司、经历奔波、刑法等皮肉之苦,路一真人坑骗钱财、恩将仇报,因此痛失弟子。白珍娘、许仙二人最后得以升仙也是因为二人潜心悔改、劫数已修。
其次,在《雷峰塔奇传》中,作者把各色人物都放在了一个充满着人性善的环境里,尽情展示着阳光善良的人们救助他人并得以自救的过程。除了人性外,作为影响人生命运因素之一的政治,正逐渐显示出它强大的威力。许仙两次蒙冤吃上官司,第一次是白珍娘使小鬼偷库银赠予许仙,许仙姐夫认得此银火号是钱塘江库银,遂报官,于是许仙惹上官司。偷盗库银,其罪该斩,但钱塘江知县念及许仙同是受害者的身份,从轻发落许仙,并未嚣张跋扈、得理不饶人。,第二次是白珍娘为解许仙赛宝燃眉之急,命小青上京城梁王府偷盗宝器,数日后事情败露,宝器被梁王府家人认出,许仙再次被误认为盗贼。陈知府逐一询问、尽力搜证、抓捕主谋,了解事情始末后从轻发落许仙,并且念及许仙先前的救命之恩还取白银二十两赠予许仙作为发配镇江的路费。面对此人赃并获的案情,两位青天老爷都未屈打成招、先入为主的草草结案而是明察案情、依据律法办案,并未造成冤假错案。一方面,许仙曾助陈知府夫人顺利生下双生子,,陈知府对许仙的从轻发落是为许仙的福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清正廉洁、有法可依的政治环境使许仙未曾蒙冤而死。人物多舛的命运因为良好的政治环境柳暗花明,这是作品对当时清明的政治环境的影射,至少抒发了作者对为官清廉、有法可依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向往。
艺术特色
《雷峰塔奇传》是根据民间关于白娘子与许仙故事改编的,特别是受到《雷峰塔》传奇剧本的影响。尽管小说充满了妖异和因果报应的描写,结尾处法海度脱白蛇和许仙成仙也削弱了作品反封建的斗争精神,但作品中的蛇幻化的白氏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温柔、善良以及纯情的性格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雷峰塔奇传》的首个出场人物虽然仍旧是男主人公许仙,但时常会转换叙事者的视角,将许仙与白蛇同时作为叙事的主人公,视角以且说……再表……不表……再说……不说……且说……话说……等来进行转换,对于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的不同活动进行分别叙述。其视角的转换十分频繁,主要采取以下三种视角:一是作者跟随许仙,从许仙的视角来发展故事;二跟随白娘子,以白娘子为限知视角;三是在白娘子被镇压、许仙出家后,从其子许梦蛟的视角来发展故事,,其中以许梦蛟为视角的叙事在情节而言是对《白》文的重大发展。
《雷峰塔奇传》的视角转换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扭转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文以许宣为唯一传主的写作方式,采用了双线并进的叙事方式,在第一回谋生计娇容托弟思尘界白蛇降凡中,即对许仙的出身来历与白蛇和青蛇的出生来历进行了齐头并进的交待,而且整部小说一直采取的都是这种叙述方式,尤其是当许白二人不在同一个空间环境中时,更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法对许白二人的活动、经历一一交待。这样就使白娘子成为了小说当然的另一个重要传主,,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使原来的叙事主题中针对男人的色戒向表现女人的苦情转换。
其二,由于叙事的视点集中于白娘子,故而在叙述中对白娘子的言语行动和心理等可以作更细致的描写,白蛇传中最为经典而感动人心的情节也因此得以展现出来,如端午节现形吓死许仙后,白珍娘求草不得便不顾生命危险地抢草,虽然得赐仙草,却又遭到危险,几乎丢了性命等情节,这些情节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被认为是白娘子形象由妖向仙转变的重要标志,显示出她对爱情的坚贞。因此,如果没有叙事视角的变化,不可能由许仙的视角来展现白娘子为爱情而经受磨难,,相反,白娘子的多次追寻会一直被从许仙视角出发而视为可怕的纠缠。
当然,《雷峰塔奇传》叙事视角的变化也并非只有长处而无缺陷,如《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文中较为严格地执行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一致性,故而对于白娘子的身份来历、与许仙纠缠的原因、神奇妖术等都直到文尾被镇时才一一揭开,使全文读来有公案小说的悬疑神秘效果,而《奇传》在许仙与白娘子之间频繁地转换视角,每一次转换后,叙事者都化身为视角所聚焦的人物进行全知叙事,将所有事件的发生过程、原因等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虽然故事的情节进展曲折,却因叙述过于详尽而缺乏悬念。因此,就通俗小说的发展而言,《奇传》多叙事视角全知视角的技巧虽然在白娘子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功不可没,但其叙事效果有限。
- 推荐作品:
- 集
- 尚书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