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樊建威冒雪访良朋 单雄信挥金全义友
樊建威冒雪访良朋 单雄信挥金全义友
再说叔宝恐雄信赶来,走了一夜,自觉头昏,硬着身子又走十余里。不料脚软,不能前进,见路旁有一东岳庙,叔宝奔入庙来,要去拜台上坐坐。忽然头昏,仰后一交,豁喇一声,倒在地上,肩上双锏,竟把七八块砖都打碎了。惊得道人慌忙来扶,那里扶得他动?只得报知观主。这观主姓魏名征,维扬人氏,曾做过吉安知州,因见奸臣当道,挂冠修行,从师徐洪客在此东岳庙住。半月前,徐洪客云游别处去了。
当下魏征闻报,连忙出来,见叔宝倒在地上,面红眼闭,口不能言,就与叔宝诊脉,便道:“你这汉子,只因失饥伤饱,风寒入骨,故有此症。”叫道人煎金银花汤一服药,与叔宝吃了,渐渐能言。魏征问道:“你是何处人氏?叫什么名字?”叔宝将姓名并前事说了一遍。魏征道:“兄长,既如此,且在敝观将养,等好了再回乡不迟。”便吩咐道人,在西廊下打铺,扶叔宝去睡了。魏征日日按脉用药与叔宝吃。
过了几天,这一日,道人摆正经堂,只等员外来,就要开经。你道这法事是何人做的?原来就是单雄信,因哥哥死了,在此看经。霎时雄信到了,在大殿参拜圣像,只见家丁把道人打嚷,雄信喝问何故,家丁道:“可恶这个道人,昨日吩咐他打扫洁净,他却把一个病人,睡在廊下,故此打他。”雄信大怒,叫魏征来问。魏征道:“员外有所不知,这个人是山东豪杰,七日前得病在此,贫道怎好赶他?”雄信道:“他是山东人,叫什么名姓?”魏征道:“他姓秦,名琼,号叔宝。”雄信闻言大喜,跑到廊下。此时叔宝见雄信来,恨不得有个地洞也爬下去。
雄信赶到眼前,扯住叔宝的手,叫声:“叔宝哥哥,你端的想杀了单通也!”叔宝回避不得,起来道:“秦琼有何德能,蒙员外如此见爱?”雄信捧住叔宝的脸,看他形状,不觉泪下道:“哥哥,你前日见弟,不肯实说,后伯当兄说知,次早赶至下处,不料兄长连夜长行,正欲追兄,忽遭先兄之变,不得赶来。谁知兄落难在此,皆单通之罪了!”叔宝道:“岂敢,弟因贫困至此,于心有愧,所以瞒了仁兄。”雄信叫家丁扶秦爷洗澡,换了新衣,吩咐魏征自做道场。又叫一乘轿子,抬了叔宝。雄信上马,竟回到二贤庄。
叔宝欲要叙礼,雄信扯住道:“哥哥贵体不和,何必拘此故套?”即请医生调治,不消半月,这病就治好了。雄信备酒接风,叔宝把前事细说一遍,雄信把亲兄被唐公射死告知,叔宝十分叹息,按了不表。
却说樊虎到泽州,得了回文,料叔室亦已回家,故直回济南府,完了公干。闻叔宝尚未回来,就到了秦家,安慰老太太一番。又过了二月,不见叔宝回来,老太太十分疑惑,叫秦安去请樊虎来。老太太说道:“小儿一去,将近三月,不见回来,我恐怕他病在潞州。今老身写一封书,欲烦太爷去潞州走一遭,不知你意下如何?”樊虎道:“老伯母吩咐,小侄敢不从命,明日就去。”接上书信,秦母取出银子十两做路费,樊虎坚辞不受,说:“叔宝兄还有银在侄处,何用伯母费心?”遂离秦家,入衙告假一月,次日起程,向山西潞州府来。
行近潞州,忽然彤云密布,朔风紧急,落下一天雪来。樊虎见路旁有座东岳庙,忙下马进庙避雪。魏征一见问道:“客官何来了有何公干?”樊虎道:“我是山东来的,姓樊名虎,因有个朋友来到潞州,许久不回,特来寻他。今遇这样大雪,难以行走,到宝观借坐一坐。”魏征又问道:“客官所寻的朋友,姓甚名谁?”樊虎道:“姓秦,名琼,号叔宝。”魏征笑道:“足下,那个人,远不过千里,近只在眼前。”樊虎闻言,忙问今在何处,魏征道:“前月有个人病倒在庙,叫做秦叔宝,近来在西门外二贤庄单雄信处。”
樊虎听了,就要起身。魏征道:“这般大雪,如何去得?”樊虎道:“无妨,我就冒雪去吧。”就辞魏征上马,向二贤庄来。到了庄门,对庄客道:“今有山东秦爷的朋友来访。”庄客报入,雄信、叔宝闻言,遂走出来。叔宝见是樊虎,就说:“建威兄,你因何到这时才来?我这里若没有单二哥,已死多时了。”樊虎道:“弟前日在泽州,料兄已回,及弟回济南,将近三月,不见兄长回来,令堂记念,差弟来寻,方才遇魏征师指示至此。”
叔宝就把前事说了一遍,樊虎取出书信与叔宝看了,叔宝即欲回家,雄信道:“哥哥,你去不得,今贵恙未安,冒雪而回,恐途中病又复作,难以保全。万有不测,使老夫人无靠,反力不美。依弟主意,先烦建成兄回济南,安慰令堂。且过了残年,到二月中,天时和暇,送兄回去,一则全兄母子之礼,二则尽弟朋友之道。”樊虎道:“此言有理,秦兄不可不听。”叔宝允诺,雄信吩咐摆酒,与樊虎接风。
过了数日,天色已晴,叔宝写了回信,雄信备酒与樊虎饯行,取出银五十两,潞绸五疋,寄与秦母。另银十两,潞绸五疋,送与樊虎。樊虎收了,辞别雄信、叔宝,竟回济南去了。
你道雄信为何不放叔宝回去?只因他欲厚赠叔宝,恐叔宝不受,只得暗暗把他黄骠马养得雄壮,照马的身躯,叫匠人打一副镏金鞍辔并踏镫。又把三百六十两银子,打做数块银板,放在一条缎被内。一时未备,故留叔宝在此。
那叔宝在二贤庄,过了残年,又过灯节,辞别雄信。雄信摆酒饯行,饮罢,雄信叫人把叔宝的黄骠马牵出来,鞍镫俱全,铺盖捎在马上,双锏挂在两帝。叔宝见了道:“何劳兄长厚赐鞍镫?”雄信道:“岂敢,不过尽小弟一点心耳!”又取出潞绸十疋,白银五十两,送与叔宝为路费。叔宝推辞不得,只得收下,雄信送出庄门,叔宝辞谢上马去了。未知叔宝此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辽史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