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 吕后未央斩韩信
吕后未央斩韩信
却说心腹人出城,有信家仆谢公著,设酒送行,两人饮酒,不觉沉醉。公著相辞,至晚回,信怒曰:“一日不见汝,不知干甚事?”公著带酒触言曰:“我又不会与外国通情,缘何干甚事?”信闻言大惊,便着左右扶公著人房内安歇。自思:“此人既知此事,不可留也,当杀之!”信入寝室,有夫人苏氏问信曰:“谢公著缘何来晚,致使尊公动怒?’信曰:“公著言太无状,吾欲杀之。”苏氏曰:“公著带酒口出妄言,岂可计较?待酒醒时间明,处置亦未迟,何必夜晚杀之,反致左右惊疑?”信曰:“夫人之言是也。”于是信就寝。却说谢公著五更酒醒,其妻曰:“汝晚归来,元帅甚怪你,你口出狂言,甚是无状。”公著口:“我说甚言语?”妻曰:“你说‘我又不会交通外国,缘何甚事’,元帅惊讶入内,晚间计议要杀你,你可急早逃走出去,庶免一死。”公著闻妻言,惊惶不已,便起来穿了衣服,预备行李,躲避在夹道傍,等候刚开宅门,侧身而出。此时信尚未起。公著走城边,欲出门,自思:“元帅家仆甚多,若知我逃走,决差人四下跟寻,如何得脱此性命?不若将此机密事往萧何丞相告变,虽是害了他,我却得保往性命。”公著遂转过身径到相府告变。萧何连日正接得高帝手敕,分付用心防备韩信,如遇便当计较杀之,以除后患,萧何领手敕奏知吕后,正无计可施。闻谢公著告变,急着进府,唤至前问之曰:“汝告变须要的实,不可轻易,若不实,汝亦难免其罪。”公著曰:“此事岂是小事?某亦不敢轻言。前日陈豨征番之时,实无反意,皆是韩侯劝陈豨反,以此陈豨一到赵代遂反,亦曾有书相通:昨日韩信又密写一书,着家仆传与陈豨,教遣将调兵,从小路来取长安,韩侯却从中起,以为内叵。此事一毫不敢虚假,我因醉后露出话来,韩侯要杀我,被我逃走,径作告变,如不实,甘当重罪!”萧何闻公著之言,即引来见后,备说前事。后大惊曰:“韩信已实反矣!丞相作何计议?”何曰:“此事且按下不必题,就将公著暗藏于臣家,明日可密差人,往牢中拣一重犯,与陈豨模样相似者斩首,假着人捷报,只说主上已得胜,杀了陈豨,将首级传入长安,号令关中。群臣闻此,决来贺喜,韩信必然出朝,因而擒之,随娘娘处置。”后曰:“此计甚妙。”即暗差人,牢中取一重犯来斩首,用匣盛了,一面着人来报捷,就传谕中外。
众群臣闻帝有捷音,皆入萧相国府会议,明日入朝称贺,丞相曰:“诸君须会齐,就约韩信一同人贺。韩信官原与诸君同,然不过暂时废置,闻帝回朝,仍有加封之意,况韩信开国之功,帝常思念,岂终碌碌与众人伍耶?”众人闻何之言,亦来与信相约,就将萧何之言告知韩信,信闻众人言,亦自思萧何必知端的,想帝回朝,必有加封之意,遂与众人约齐,明日入贺。众人辞出。
韩信入内庭见苏夫人,备说帝有思念之意,明日须同众人人朝称贺,夫人曰:“前日帝远行讨陈豨,公托病不同行,一向又未得见吕后,今闻捷音至,却去称贺,吕后疑怪,恐至陷害。公当斟酌!”信曰:“若今不去朝见,帝早晚回朝如何相见?况萧丞相在左右,定然维持,料亦无事。”夫人曰:“连日见公气色不甚好,恐入朝或不利,公宜仔细!”信曰:“吕后一妇人耳!萧何大识见,我已约定人,岂可失信?”
次日,韩信同群臣入朝称贺毕,后曰:“群臣且出,着萧丞相留淮阴侯入便殿后,有密事计议。”萧何急下殿,留韩信入内。信方放步入宫,只见两边走出四五十武士,将信捉住,就绑缚于长乐殿下。韩信曰:“臣得何罪,娘娘缚臣?”后曰:“帝拜你为大将,后因有功封汝为齐王,改封楚王,闻汝谋反,出游云梦,虽擒来,亦念汝有功,不曾加诛,又封汝为淮阴侯,帝未尝负汝。汝何结连陈豨谋反?又差人往彼交通,着陈豨寇长安,汝却为内应,如此设谋,天地鬼神所不容也!”信曰:“有何指实?”后曰:“汝家仆谢公著告变在此。”信曰:“此公著诈言,娘娘亦当详察。”后曰:“帝破豨,营中已搜出汝亲笔密书,陈豨已招认,汝尚敢口强!”信闻后言,低头再不复辩,后将信绑缚未央宫钟室,武士斩之。信临死乃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按史:大汉十一年九月十一日,斩韩信于未央宫长乐殿钟室之下,尽夷其三族。是日大地昏暗,日月晦明,愁云黑雾,一昼夜不散,长安满城人尽皆嗟叹:虽往来客商,无不悲沧,人言萧何前日三荐登坛,何等重爱,今谢公著告变,亦当在吕后前陈说开国之功,可留他子孙,方是忠厚;反立谋擒信,及夷族之时,卒无一言劝止,何其不仁甚耶!
吕后斩韩信毕,命萧何写表并韩情首级,申奏帝知。后差陆贾赍表并信首级,飞马驰报。一日,陆贾到邯郸见帝,帝拆其表观看,表曰:
大汉十一车九月,皇后吕雉上言:伏以刑以绳下,用彰邦国之典;法以敕众,懋昭王者之威。仰惟皇帝陛下,神武布于万方,威德加于四海,乃有淮阴侯韩信,既食汉禄,不守臣宪,辄生异志,顿改初心,交结陈豨,大肆谋反,家奴告变,实有显迹。密从萧何之请,明揭国法之公,斩首未央,夷其三族。传报邯郸,晓谕北伐,使陈豨以之丧胆,好宄为之消魂,天兵下临,指日奏凯,臣妾不胜欣忭之至!
帝览表甚喜,既而追思韩信十大功劳,心甚伤感,因谓左右诸将曰:“韩信始归朕之时,萧何屡次荐举,朕拜为大将,其后累建大功,诸将不能及,乃天下奇才,虽古之名将,亦未为过也。朕解衣赐食,待之甚厚,岂可与陈豨交通,谋为不轨?亦心术太不良耳!后既杀之,朕甚悼惜,自此再无如信之能。”帝不觉泪下数行,左右亦皆泣涕,遂将信首级,传布远近,人人莫不嗟叹。却说陈豨正遣兵从小路会韩信攻取长安,兵未发行,忽闻人言:“韩信事已败露,被吕后斩于未央宫,命陆贾赍表奏帝,就将首级传至邯郸,见今悬于辕门之外,晓示三军。”陈豨听罢,大叫一声,气倒在地,左右急近前扶救,未知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