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卷十一
○抚士上
《孙子》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理,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在,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军谶》曰:军无财,则士不来;军无赏,则士不往。故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故曰:礼者,士之所归也;赏者,士之所死也。昭其所归,示其所死。故曰:礼而后悔,则士不止;赏而后悔,则士不使。礼赏不倦,则士进矣。
《左传》曰:冬,楚师伐宋,围萧,萧溃。楚大夫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楚子於是巡三军,拊而勉之。(拊,抚,慰勉也。)三军之士,皆如挟纩。(纩,绵也。言士悦以忘寒。)
又曰:声子诣楚,谓令尹屈建曰:"雍子奔晋,以为谋主。彭城之役,晋、楚遇於靡角之谷,雍子曰:归老幼,返孤疾,二人役,归一人,简兵蒐乘,(简,择。蒐,阅。)秣马蓐食,师阵焚次,(次,舍也。焚舍,示必死。)明日将战。行归者而逸楚囚,(欲使楚知。)楚师宵溃。晋降彭城而归诸宋。楚失东夷,子辛死之,则雍子之为也。"
《史记》曰:楚人有馈一箪醪者,楚庄王投之於河,令将士迎流而饮之,三军皆醉。
又曰:赵括为将,母上书曰:"始妾事其父,王所赏赐者,尽与军吏,今括一日为将,所赐金视便田宅买之。父子异心,不可用。"王不听,遂请曰:"有所不称,妾得无随乎?"王许诺。
又曰: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暑不张盖,分率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又曰:田横据有齐地,汉将韩信、灌婴平齐地,横走归彭越。汉灭项籍后,横与其徒属五百馀人入海,居岛中。帝使使赦横罪,而召之,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大者谓横耳,小者徒属。)不来,发兵加诛。"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至户乡,厩置(之驿马之所,谓)谓其客曰:"陛下所以欲见我,不过欲一见面我貌耳。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祖以王者礼葬横。既葬,二客穿其冢旁,皆自刭。馀尚五百人在海中闻横死,亦皆自杀。於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汉书》曰:李广历七郡太守,前后四十馀年,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卒共之。家无馀财,终不言生产事。将兵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不近水,士卒不尽食不尝食。士以此爱乐为用也。
又曰:窦婴拜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以所赐金陈廊庑下,军吏辄令取为用,金无入家者。
又曰:司马迁与任少卿书曰:"愚以为李陵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又曰:袁盎,字丝。为中郎,以数上谏为陇西都尉。仁而爱士,士卒皆争为致死。
《后汉书》曰:桓帝段颎为破羌将军征羌。每行军,仁爱士卒,疾者亲自瞻省,手为裹疮。在边十馀年,未尝一日蓐寝,与将士同勤苦,故皆乐为死战。
又曰:皇甫规,延熹中为中郎将,持节监讨零吾等羌。会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东羌遂遣使乞降。
又曰:皇甫嵩平黄巾,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尔乃尝饭。吏有因事受赂者,嵩更以钱物赐之,吏怀惭,或至自杀。
又曰:马援讨西羌,中流矢贯胫。帝以玺书劳之,赐牛羊数千头,援尽班诸宾客。
又曰:董卓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为者则已,有者则士。"(为功者虽已,共有者乃士。)乃悉分吏兵,无所留。
又曰:王霸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
又曰:光武遣太中大夫赐征西吏士,死伤者医药棺殓,大司马已下,亲吊死问疾,以崇谦让。
又曰:耿恭在疏勒,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
又曰:袁绍攻臧洪。粮尽,主簿启内厨米三斗稍为饘粥。洪曰:"何能独甘此耶?"使为薄粥,遍班士众。又杀其爱妾,以食兵将,兵将咸流涕,无能仰视。
《魏书·曹公令》曰: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大功,永代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魏志·曹真传》曰: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颁赐,士卒皆愿为用。
又曰:诸葛诞守寿春,以司马氏累世擅权,遂举兵,称匡辅魏室为辞。司马文王率师讨之,寿春城陷,诞死。文王招其徒,不降,且招且战,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遣降之,皆云:"为诸葛公死,无恨!"以至于尽,无一人降,时人比之田横。吴戍将于诠曰:"大丈夫受命其主,以兵救人,既不能克,又束手於敌,吾不取。"乃免胄冒阵而死。其得士心如此。
《吴志》曰:陆瑁,字子璋,丞相逊弟也。少好学笃义。先是,陈留濮阳逸、沛郡朱纂、广陵袁迪等,皆单食有志,就瑁游处,瑁割少分甘,与共丰约。
《蜀志》曰:邓芝为大将二十馀年,赏罚明,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
《晋书》曰:祖逖居丹徒之京口。宾客义徒皆豪杰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逖慰抚问之曰:"比复南塘一出不?"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谈者以此少逖,自若也。
又曰:祖逖据太丘,樊雅攻之。陈留太守陈川使李头救之,头力战,有勋。逖时获雅骏马,李头甚欲之而不敢言,逖知其意,遂与之。头感逖恩遇,每叹曰:"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
又《载记》曰:刘曜将陈安善於抚纳,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及其死,陇上歌之曰:"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幹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马聂〉骢父马铁瑕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槃,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马聂〉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
又曰:段灼追理邓艾表曰:"留屯上邽,承官军大败之后,士卒破胆,将吏无气。仓库空虚,器械殚尽。艾欲积穀强兵,以待有事。是岁少雨,又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所统万数,而身不避仆虏之劳,亲执士卒之役。"
又曰:周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与李矩、郭默相结,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於抚纳,晋众皆为致死。
《续晋阳秋》曰:卢循为广州。州无面,每得分饷,未周遍文武,则不食也。其仁如此。
《北史》曰:西魏将梁椿,性果毅,善抚纳,所获赏物,分赐麾下,故每践敌场,咸得其死力。
《北齐书》曰:兰陵武王长恭,其为将也,躬勤细事。每得甘美,乃至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又曰:赵郡王琛薨,子叡嗣为定州刺史。诏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于时盛夏。而定州先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宗钦道以叡冒犯暑热,遂遣舆冰追送。正值日中炎赫,叡乃对之叹息云:"三军皆饮温水,吾以何义独进寒冰?"遂至消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遐迩称叹。
《后魏书》曰:司马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及宋受禅,楚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馀人。刘裕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图害楚之。楚之待谦甚厚。谦夜诈疾,知楚之必来,欲因杀之。楚之闻谦疾,果自买汤药往省之。谦感其意,乃出匕首於席下,以状告之。楚之叹曰:"若如来言,虽有所防,恐有所失。"谦遂委身事之。其推诚信物,得士之心,皆此类也。
《后周书》曰:侯莫陈顺於渭桥与贼战,频破之。魏文帝还,亲执顺手曰:"渭桥之战,卿有殊力。"便解所服金镂玉梁带赐之。
又曰:史宁为凉州刺史,遣使诣太祖请事,太祖即以所服冠履衣被及弓箭甲槊等赐宁,谓其使人曰:"为我谢凉州,孤解衣以衣公,推心以委公。公其善始令终,无损功名也。"
又曰:武帝胜齐,出齐宫中金银宝器珠翠丽服及宫人二千人,班赐将士。
又曰:武帝劳谦接下,自强不息。以海内未康,锐情教习。至於治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平齐之役,见军士有跣而行者,帝亲脱靴以赐之。
又曰:武帝善於抚下,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劝酒,或手付赐物。至於征伐之处,躬在行阵。性又果决,能断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强。
又曰:太祖平侯莫陈悦,整兵入上邽,收悦府库财物山积,皆以赏士卒,毫厘无所取。左右窃一银镂瓮以归,太祖知而罪之,即剖赐将士,众大悦。
又曰:武帝大举伐齐,次於晋州。初,齐攻晋州,恐周师卒至,於城南穿堑,自乔山属於汾水。帝率诸军八万人,置阵东南二十馀里。帝常御马,从数人巡阵处分之,至辄呼主帅姓名以慰勉之。将士感见知之恩,各思自励。将战,有司请换马。帝曰:"朕独乘良马,欲何所之?"齐主亦於此堑列阵,帝欲薄之,以碍堑遂止。自旦至申,相持不决。申后,齐人乃填堑南引。帝大喜,勒诸军击之,兵才合,齐人便逐北,斩首万馀级。齐主与其麾下数十骑走还并州。於是齐众大溃。
《隋书》曰:杨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兵江南以应之,自称将军,拥众十馀万。帝遣将军吐万绪、鱼俱罗讨之,不能克。王充募江都万馀人击,频破之。每有克捷,必归功於下,所获军实,皆推与士卒,身无所受。由此,人争为用,功最居多。
又曰:炀帝在藩时,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
《唐书》曰:王世充未平,太宗奏请围东都。高祖谓使人宇文士及曰:"归报尔王,今取东都者,止欲兵甲休息耳。破城之日,其乘舆法物图籍器械,非私家所须者,悉汝收之。子女玉帛皆分赐将士。
又曰:贞观中,太宗亲征高丽,驾次定州。兵士到者,幸定州城北门亲慰抚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起,太宗招至床前问其疾苦,仍敕州县厚加供给。凡在征人,欣然。纵有病者,悦之忘疾。师次白岩城,将军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之吮血。从行文武竞思奋励。及军回行,次柳城,诏集战亡人骸骨,设太牢以祭之。太宗恸哭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死,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又曰:司空李勣每将兵在军,识其臧否;闻人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於下。前后在军,所得金帛皆散之将士,於是人皆为用,所向多克捷。及薨,哭之或有呕血者也。
又曰:秦叔宝随太宗战於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最多。高祖遣使赐以金瓶,而劳之曰:"卿不顾妻子,远投於我,又立功效能,朕肉可为卿用者,割以赐卿耳,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寻授秦王右统军。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