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部·卷三十五
○渊
《说文》曰:渊,回水也。
《尚书》逸篇曰:尧子丹朱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
《韩诗外传》曰:东海之上有士曰菑丘,以勇游於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果沉,菑丘朝服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三蛟一龙而出,雷电随而击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
《大戴礼》曰:圣人有国,则渊不涌。
《传》曰:郑子产曰:"昔尧殛鲧于禹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又曰: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时门,郑城门也。)
《水经注》曰:白鹿渊,南北三百步,东西千馀步,深三丈馀,其水冬清而夏浊,淡然不流。
《九州记》曰:乐寿县有房渊,方三百里,石勒建安三年水忽变为赤,燕慕容隽二年,水忽生盐如印形。其渊一日再长再减,不失其度。居近者时见龙狗之状戏於旁。叶落於渊者,辄有群燕衔出。
盛弘之《荆州记》曰:新野城北有柴山,山上有清冷之渊,耕父杨光之处。
又曰:鱼复县有神渊,北有白盐崖,天旱火燃崖上,推其灰烬下降渊中,寻则降雨。西有龙渊,清深不测,传云汉祖伐秦经途於此,见渊中白壁赤柱,状若官府,因名龙渊。
《宜都山川记》曰:乡下村有渊,渊有神龙,每旱,百姓辄以菵草投渊上流,鱼死龙怒,应时天雨。
《齐地记》曰:琅琊台上有神渊,污之则竭,斋戒即出。
《庄子》曰: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无择曰:"异哉!欲以其污漫我,我羞之。"自投於清冷之渊。
《管子》曰:水出於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隋巢子》曰:夏桀德衰,岱渊沸。
《尸子》曰:龙渊有玉英。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丹水更其南,紫渊经其北。
○泉水
《说文》曰:泉,水源也。
《易蒙卦》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诗序》曰:泉水,卫女思归也。《诗》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又曰: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又曰: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又曰:莫高匪山,莫浚匪泉。
又曰: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又曰: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又曰:觱沸槛泉。
《传》曰:郑伯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问公,公语其故。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论语撰考讠韱》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
应劭《汉官仪》曰:酒泉城,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故曰酒泉郡。(《三秦记》曰:酒泉郡中有井,味如酒也。)
《晋书安帝纪》曰:吴隐之,字处默,性廉操,桓玄欲救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刺史,州界有一水,父老云,饮此水者,廉士皆贪。隐之始践境,先至水所酌而饮之,因赋诗以言志,清操愈厉。
沈约《宋书》曰:王彭,盱眙人,少丧母,元嘉初,父又亡。家贫力弱,营葬,乡人助作砖,须得水,天旱,穿井数十丈无水。一旦砖灶前忽生泉,用之,事毕复竭,助者嗟叹。
《隋书》曰:豆卢勣,武帝嗣位,拜渭州刺史,甚有惠政,华夷悦服,德泽流行,大致祥瑞。鸟鼠山谷呼为高武陇,其下渭水所出,其山绝壁千寻,由来乏水,诸羌苦之,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又有狼见於襄武,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唐书》曰:安金藏,京兆长安人,为太常丞。初,玄母寓葬於都南阙口之北,庐於墓侧,躬造石坟石塔,昼夜不息,原上旧无水,忽有涌泉自出。
《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水经注》曰:若耶溪东又有寒溪,溪北有郑公泉,泉方数丈,冬温夏凉,汉太尉郑公弘宿居潭侧,因以名泉。
又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乾,俗亦为贪泉,饮者辄冒於财贿,同於广州石门贪泉矣。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之挹而不乱,岂谓能渝其真乎?盖亦恶其名也。
又曰:汲县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
又曰:土谷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
又曰:霍太山上有岳庙,庙甚有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廷,又有灵泉供祭事,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也。
又曰: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北出有高坂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古诗"饮马长城窟",非虚言也。
《风土记》曰:阳羡县西南有泉,常有紫黄色浮见水上,出金之地也。
《益都耆旧传》曰:姜诗母好食生鱼,饮江水。诗至诚之感,一朝涌泉在於门侧,流引江鱼,以给膳羞。
《十洲记》曰:瀛洲青玉膏山,泉如酒味,名之为玉泉也。
《玄中记》曰:东方有柴渚焉,在齐国山,山泉如井状,深不测。至春时,雹从井中出,出常败五穀,人常以林木柴塞则不出,故名为柴渚焉。
《魏土地记》曰:颂阳县东八十里有驳牛山,山下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下饮泉竭,故山得其名。
《魏记》曰: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
《三辅旧事》曰:昔有犊失母,哀鸣甚苦,地为发泉,因名鸣犊泉,今天旱祭之降雨,在冯翊。
又曰:姜泉在歧山县。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母有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於姜水,因以氏焉。
郦元注《水经》云:炎帝长于姜水,即此水是焉。
《义兴记》曰:国山县有金硎,硎中沙石有灼灼如金者,旧名金泉,时获真金也。
《汉水记》曰:汉水有泉,方员数十步,夏常沸涌,望见白气冲天,能差百病,常有数百人浴之。
《宣城记》曰:临城县南四十里有盖山,登百许步,有舒姑泉。昔有舒氏女与其父斫薪,於泉处坐,牵挽不动,父还告家,比还,惟见清泉,女母曰:"吾女本好音乐。"及弦歌,泉涌回流,见朱鲤一双。今作乐嬉戏,泉故涌出。
周景式《庐山记》曰:山西有龙泉精舍,初,远法师遣诸道人行卜地,息此而渴。法师因以杖掘地,即泉出,天旱,法师令道人读《海龙王经》,泉中有物如蛇而出角,腾空中去,须臾而雨。
《括地图记》曰:昆丘之上有赤泉,饮之不老,神宫有美泉,饮之眠三百岁乃觉,不死。
盛弘之《荆州记》曰:城东北三百步有孔子泉,其水甘馨,虽帝浆无以过也。
又曰:宜都夷陆县南勾将山下有三泉,传云本无此泉,居者苦於汲水,有一女子孤贫,忽有一乞人疮痍竟体,村人无不称恶,此女哀矜饴之。乞人乃腰中出刀,刺山下三处,即飞泉涌出。
《浔阳记》曰:莫山有涧,深丈馀,朝夕辄有涌泉溢出如潮,号为潮泉。
《外国图》曰:员丘有赤泉,饮之不老。
《郡国志》曰:兰州有梁泉,昔梁晖者为羌所围,无水,晖以鞭扣地,以青羊祈山神,涌泉出而榆木成林。
又曰:肃州延寿城有山出泉注地,水肥如肉汁,燃之极明,与膏无异,但不可食,此方人谓名漆,得水愈炽。
《吕氏春秋》曰:太公钓於滋泉。
又曰:水之美者,昆仑之井,高泉之山,有涌泉焉。
《淮南子》曰:正土之气仰乎埃天,(正土中也,其气上水。埃,天中央也。)埃天五百岁生蚨,(蚨,石名也。中央数五天,故五岁而一化。)蚨五百岁生黄澒,(黄澒英,水银也。)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澒英五百岁化而为黄金也。)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金之精为黄龙也。)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黄龙之精汋也。)黄泉之埃上为黄云,(其气上至天也。)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言黄气之相激薄也。)上者就下,(其气伤,复于天下也。)流水就通而合乎黄海。(言水从天下,则通流入于海也。)偏土之气仰乎青天,(偏土,方土也。)青天八百岁生青增,(青增,青石也。东方数八,故八百岁而一化。)青增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青金千岁生青龙,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乎青海。壮土之气仰於赤天(壮土,南方土也。)赤天七百岁生赤丹,(赤丹砂也。南方数七,故七百岁而一化也。)赤丹七百岁生赤金,(丹沙不化为沙而可以为金,故气赤澒也)赤金千岁生赤龙,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乎赤海。弱土之气仰乎白天,(弱土,西方土也。)白天九百岁生白礜,(白礜,白石也。西方数九,故九百岁而一化也。)白礜九百岁生白澒,白澒九百岁生白金,白金千岁生白龙,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乎白海。牝土之气仰乎玄天,(牝土,北方土也。)玄天六百岁生玄〈石玄〉,(〈石玄〉,石也。北方数六,故六百岁而一化也。)玄砥六百岁生玄澒,玄澒六百岁生玄金,玄金千岁生玄龙,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乎玄海。
又曰:昆仑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也。
傅咸《神泉赋》曰:余所居庭,庭前有涌泉,在夏则冷,涉冬而温,每夏游之,不知岁之有暑。
《抱朴子》曰:昆仑及蓬莱,其上鸟兽饮玉井泉,皆长生不死也。
李华《云母泉诗序》曰:洞庭湖西玄石山,俗谓之墨山,山南有佛寺,寺倚松岭,松岭下有云母泉,泉出石,引流分渠,周遍庭宇,发源如乳,源末派如淳浆,烹茶灌园漱濯皆用之。大浸不盈,大旱不耗,自墨山西北至石门,东南至东陵,广二十里,尽生云母,墙阶道路,光彩如列星,井泉溪涧,色皆纯白,乡人皆寿考,无癖痼疥搔之疾,华深乐之。
- 推荐作品: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