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才类·卷四
◎陈楚产除夜觇士
陈楚产号五不,读书甚苦,寄食砚田三十余载,齿逾知非,始补弟子员,随捷两闱,筮仕莱阳令。时值除夕,欲觇莱俗与楚风同异若何。徒步出郭,所见烘垆戏鼓、爆竹黏吟,比户皆是。行至效墟,忽闻茅屋有书声出,潜窥之,见一士子与其妇,坐拥败絮,一读一纺,青灯荧然,色甚凄瘁,夜向午矣。
陈殊叹异,即还署,呼役舁酒面肉米相饷,并赠以诗曰:“破灶无烟火,寒门蛛结丝。斯人今日事,似我少年时。”元旦士子来谢,则童生观光也。时楚产尚艰嗣,立迁其家于署内,饮食教诲如子者数年,亦成进士,官至粤东司臬。楚产累官知府,适为其属,观光执弟子礼不改。在莱之日,麻城接壤豫省,其里人言先辈好文爱士,必举此事为称首。
◎来文端之知人
文端公来保,为乾隆朝宰相,生平最善相马,一时有九方皋之目,然其知人之明,亦有不易及者。文襄公兆惠,微时甚贫窭,生未逾月,父母俱亡,育于姑家。七八岁时,已长大如成人,力敌百夫。偶过市,见群不逞聚殴一人,兆勃然挥拳奋击,皆披靡鸟兽散。方欲追击,一道人从后掣其肘,即随之去。至西山深处一茅庵中,留教拳勇,且口授以兵法,半年乃归,姑以为已死也。既而入营,就步粮,为街卒。
文端兼摄步军统领,见诸卒泼水不过寻丈间,兆独远及数十丈外,异之,呼与语,甚戆,命鞭之,如击马,大呼曰:“性耐刀锯耳,不堪鞭也。”文端见其状貌已奇之,闻言,益大异,令明日至府面试。挽强命中,挥刀运石,力大无穷。与谈行军纪律,侃侃而言,动中要,文端益大喜。次日入朝,见上叩头贺曰:“臣为国家得一奇士,街卒兆惠,其人虽微贱,真大将才也。”即日召见,命之射,九发皆中,立授一等侍卫。后平定西域,数建大功。
◎林文忠契张亮基
铜山张督部亮基,初以中书从王文恪公治河工。适林文忠谪襄河务,独契公。时公尝却河弁馈金三千,文忠密识诸简,未以告人也。逮公为永昌守,文忠方由西域赐环,授滇督,公道谒焉,文忠欢甚,出手籍记却金日月,公忄矍然异之,盖不复省记矣。公之清恐人知,文忠之求贤若渴,殆未易于今人中求之(按文忠尝疏荐公云:“其才胜臣十倍。”宣宗始知公可大用,文忠之识公实基于却金一事)。
◎林文忠折服龚定庵
龚瑟人名振都下,朝贵倒屣交迎。而口若悬河,每及当世事,纵横陈说,四座皆喑,与之诘难,鲜不辟易者。一日觞于某贵人第,座有林文忠,定庵席次,谈天雕龙之辩,风起泉涌,众唯唯,而深厌苦之。酒数行,坐客有言部胥多奸人者,长喟不已,文忠笑曰:“君何易视奸人乃尔?而以若辈当之。”某曰:“何谓也?”
公曰:“子真未知之乎?吾与子言奸人。夫奸人者,言人所不敢言,为人所不忍为,如公孙宏期年化俗,尚以为迟;安石万言书,自拟伊、傅;秦桧‘我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之类是也。盖辇毂之前,人文所聚,而彼辈乃大言不忌,自信之坚如此,亦非真有过人之材也,不过见当时人材脆薄,学识猥陋,故肆无忌惮,挟其术以沽名猎位,眩其学以动众惊俗,一旦得志,殃民生而败国是。如此辈者,行逆而险,行伪而坚,老成谋国,在所必诛者是也,此之谓奸人。君恶得以区区刀笔吏为奸人哉!”
言已,满座改容称善。定庵颇自矜持,闻者谓非文忠森严耸切之论,未易折服之云。
◎名臣留意人才
昔读武进张皋文编修茗柯文,书左仲甫事,有曰:“余同年友仁和汤吉士金钊告余曰:往岁北来,道出凤颖,往往询其民人繇俗,有刑狱不当,赋役无节者,民曰:‘非霍邱左爷来,谁与办之?’有风俗乖忤,水旱冤抑者,又曰:‘非霍邱左爷来,吾属不安枕矣。’”云云。
又大学士左公宗棠,请饬史馆为桂超万立传,疏曰:“道光十七年,臣宗棠会试北上,道出栾城,偶游城市,见知县桂所张示谕,劝民耕种,并示以种植木薯、棉芋之宜,以及备荒之策,甚为详备。询之居民,皆言令之爱民出于至诚,其洁清自矢,为从前清官所未有,心窃异之。”云云。霍邱、栾城之循卓,不待复言,而汤、左二公,当骑驴觅举、手无寸柄之时,驿路偶经,即留意人才如此,儒臣识量,名相襟期,肇于此矣。
◎曾文正知人
近世士大夫,多称曾文正公能知人,非妄语也。江忠烈公忠源,初谒公于京邸,既别去,公目送之曰:“此人必名天下,然当以节烈死。”时天下方无事,众讶其言之不伦。后十余年,忠烈果自领偏师,战功甚伟,嗣殉难庐州。公东征时,沪上乞师,公奏请以今相国合肥李公赴沪,而以参将程忠烈公学启从。临发,公送之登舟,拊忠烈背曰:“江南人誉张国梁不去口,君去亦一国梁也,行闻君克苏州矣,勉之。”
李公至沪,由下游进兵,自青浦昆山转战至江苏省城,拔名城,殪大憝,虽尝借助英法兵,而西人独推忠烈功,为淮军诸将最,其声威殊不出张忠武下。嗣克嘉兴,先登,中枪仆地,卒不救,其以死勤事,亦与忠武同。盖升平之际,物色人才,危急之秋,激昂忠义,精神所感,诚至明生。文正儒臣,岂有相人术哉!呜呼!洵天人矣。
◎朱暝庵流寓长沙
朱暝庵流寓长沙,尝岁暮贫甚,榜诗于门曰:“申椒零落菊英残,从古潇湘作客难。连日市门三尺雪,更无人记问袁安。”时威毅伯曾国荃方家居,闻之叹曰:“文人至此,我辈之责也!”急造访,赠钱十万。至除夕,复榜门曰:“羔酒笙歌饯岁时,蓬门苔瘦得春迟。苍生莫问安危局,我且无聊尔可知?”有告巡抚者,巡抚怒,将追逐之。或解之曰:“名士狂态固尔,不足责。”巡抚笑曰:“名士!名士!能辟谷乎?”暝庵闻之,又为诗曰:“名士原无辟谷方,贵人休替达人忙。冰山有我天公在,胜似人家沈部堂。”
◎张文达之爱士
庚子回銮后,惟京师学务,办理差强人意。先是,京师本有大学堂,庚子之乱,生徒星散,至是,长沙张百熙被命管学。公夙负学界重望,苦心孤诣,锐意兴学,礼聘桐城吴挚甫先生为教长,阳湖张鹤龄副之,网罗一时名流殆尽。开师范、仕学、译学、医学四馆,继又开进士馆豫备科。自是,五方秀士,鳞集黉塾,文学彬彬振朝野矣。文达后因清廷疑忌,不得展其怀抱,乃辞学务一切差使,改任邮传部尚书。与侍郎唐绍仪,因用人事不相能,遂郁郁一病不起。张为人宏达爱士,能容纳众流,没后,士林争悼惜之。
如皋冒广生挽以联云:“爱好似王阮亭,微闻遗疏陈情,动天上九重颜色;怜才若龚芝麓,为数揽衣雪涕,有阶前八百孤寒。”盖纪实也。论者谓文达离学务而任邮传,本非素愿,推文达之心,始终不能忘情于苦心缔创之全国学务耳。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