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扬之水
  《左传》所载列国人语言书讯,其辞旨如出一手。说者遂以为皆左氏所作,予疑其不必然,乃若润色整齐,则有之矣。试以《诗》证之:《扬之水》三篇,一《周诗》,一《郑诗》,一《晋诗》,其二篇皆曰“不流束薪”,“不流束楚”。《邶》之《谷风》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雅》之《谷风》曰“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在南山之阳”,“在南山之下”,“在南山之侧”;“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在河之浒”,“在河之漘”,“在河之涘”;“山有枢,隰有榆”,“山有苞亻乐,隰有六驳”,“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言秣其马”,“言采其虻”,“言观其旂”,“言醿其弓。”皆杂出于诸诗,而兴致一也。盖先王之泽未远,天下书同文,师无异道,人无异习,出口成言,皆止乎礼义,是以不谋而同尔。
  《左传》所收录各国的语言、记载、陈诉,遣词造句的意旨如出一人之手。解释这种现象的人就以为都是左氏一人写的,我怀疑不见得如此,至于润色加工那是有的。试以《诗经》证明这一点:国风中《扬之水》有三篇,一在《王风》,一在《郑风》,一在《唐风》,其中两篇都有“不流束薪”,”不流束楚”。《邶风?谷风》有“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小雅?谷风》有“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在南山之阳”,“在南山之下”,“在南山之侧”;“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在河之浒”,“在河之漘”,“在河之涘”;“山有枢,隰有榆”,“山有苞亻乐,隰有六驳”,“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言秣其马”,“言采其虻”,“言观其旂”,“言醿其弓。都分别出自各篇,可情致是一样的。原是先王的恩泽为时不远,天下人书写同样的文字,老师没有不同的学说,人们没有不同的风习,出口成言,都受礼义的制约,因此就不谋而合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南史
- 北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