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汉唐封禅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复言。后二年,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感此文,乃诏梁松等按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遂奏三十六事。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禅礼。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汉光武帝到东部巡视,众大臣进言说,皇帝即位三十年了,应该到泰山举行祭天地的典礼。光武帝下诏说:”我即位三十年,老百姓怨气满腹,我欺骗谁?欺骗天吗!为什么要玷污古来封禅泰山的七十二代帝王的记录呢!如果各郡各县从远地派官员来祝寿,以热烈的称誉作出虚假的赞美,一定判以剃发的刑罚,并让他去垦荒种田。”从这以后,大臣们不敢再说封禅的事了。过了两年,汉光武进行斋戒,在晚上读《 河图会昌符》 ,书上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崇尚红色的刘姓皇帝的第九代,应该到泰山盟会祭报天命)。”汉光武对这段话有所感悟,就下令让梁松等查阅《 河图》 、《 洛书》 中说到第九代祭天地的文字,于是大巨们上报说有关的诚文有三十六条。于是请求汉武帝元封年间的封禅之制,在三月举行的祭天地的典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请封禅,诏不许。六年,复请,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颠,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已而欲从其请,魏郑公独以为不可,发六难以争之,到以谓崇虚名而受实害。会河南、北大水、遂寝。十年,复使房乔裁定其礼,将以十六年二月,有事于泰山,会星孛太微而罢。
唐太宗贞观五年,大臣们认为四方各族都臣服于唐了,就上表请求皇上祭拜天,皇上不同意。唐贞观六年,又请求,皇上说:“你们都把祭拜天地的典礼看成是帝王的盛大的事情,我的想法不是这样的。如果全国的社会安定,家家富裕,人人丰足,即使不举行祭天典礼,又有什么妨碍呢?当年秦始皇举行过祭天地的典礼,而汉文帝没有举行过祭天地的典礼,后代难道会认为汉文帝没有秦始皇贤明吗?再说敬奉上天只要清除尘土就可以祭拜了,为什么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筑起几尺高的土坛,这才可以表示对天地的崇敬诚心呢?”不久又想实行大臣们的请求,唯独魏征认为不可以,他发出六次责难来争辩、甚到说祭祀天地的大典是崇尚虚妄的名声而会造成实际的好处,由于碰上黄河南北发生大水灾,这件事就停止了。贞观十年,太宗又让房乔考虑决定这项典礼,将要在贞观十六年二月在泰山上举行,又碰上彗星出现在太微坦而作罢。
予谓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禅之非,形诸诏告,可谓著明。然不能几时,自为翻覆。光武惑于谶记,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观之,盖所以累善政耳。
我认为,这两个皇帝都是世上罕有的具有崇高威望的君主,清楚地知道封禅是不对的,并记录在他们的诏令之中,可以说英明卓著。然而没有多长时间.自己又作出反复改变决定。汉光武帝是被诚语预言所迷惑,唐太宗则是喜好做大事、成大名。在现在看来,这是影响了良好政治的地方。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