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致仕之失
  大夫七十而致事,谓之得谢,美名也。汉韦贤、薛广德、疏广、疏受,或县安车以示子孙,卖黄金以侈君赐,为荣多矣。至于龚胜、郑弘辈,亦诏策褒表,郡县存问,合于三代敬老之义。本朝尤重之。大臣告老,必宠以东宫师傅、侍从。耆艾若晁迥、孙奭、李柬之亦然。宣和以前,盖未有既死而方乞致仕者,南渡之后,故实散亡,于是朝奉、武翼郎以上,不以内外高卑,率为此举。其最甚而无理者,虽宰相辅臣,考终于位,其家发哀即服,降旨声钟给赙,既已阅日,方且为之告廷出命,纶书之中,不免有亲医药、介寿康之语。如秦太师、万俟丞相、陈鲁公、沈必先、王时亨、郑仲益是已。其在外者,非易箦属纩,不复有请,间千百人中有一二焉,则知与不知,骇惜其死,子弟游宦远地,往往饮泣不宁,谒急奔命,故及无事日,不敢为之。绍兴二十九年,予为吏部郎,因轮对,奏言:“乞令吏部立法,自今日以往,当得致仁恩泽之人物故者,即以告所在州,州上省部,然后夷考其平生,非有赃私过恶于式有累者,辄官其后人。若真能陈义引年,或辞荣知止者,乞厚其节礼,以厉风谷,贤于率天下为伪也。”太上览奏,欣纳曰:“朕记得此事之废,方四十年,当如卿语。”既下三省,诸公多以为是,而首相汤岐公独难之,其议遂寝,今不复可正云。
  士大夫七十岁辞官退位,称为“得谢”,这是美好的名声。汉朝韦贤、薛广德、疏广、疏受这些人,有的悬挂所坐的马车来向子孙们夸示,有的变卖黄金来显示君主的恩赐之多,表现的荣耀多了。至于龚胜、郑弘这班人,也受到皇上的诏令表彰,郡守、县令给予慰问,符合三代尊敬元老的本义。宋朝尤其重视这一点,大臣年老辞官,一定优宠为东宫师傅或侍从。象晃迥、孙爽、李柬之这样高寿的人也是这样。宣和年以前,大概没有死后才封官的事,南渡以后,可效法的旧事散失亡佚,于是朝奉、武翼郎以上的,不分朝廷内外、地位高低,一律都这样做。其中最严重而又没有道理的是,即使是宰相辅政大臣在职期间老死,他家里发出哀声,穿上丧服,降下旨意敲响计声,让人补给助丧之资,已过了一天了,正要为他报告朝廷。下诏追封时,皇上的诏书已经到了,里面还不免有亲近医生药物,祝福长寿康健的话。象秦太师、万侯宰相、陈鲁公、沈必先、王时亨、郑仲益就是这样的。那些在京城之外的,若不是临终病重,就不再请求辞职,.间或千百人中有一两个辞职的,那么跟他相知和不相知的人,都为他的死而惊骇叹惜,子孙兄弟在远地游学为官的,往往哭泣不安,拼命奔走急于赶回去见面,所以在没有发生什么事时,人们不敢告老辞官。宋绍兴二十九年,我作为吏部郎,趁着向皇上奏明政事,奏道:“请求皇上命令吏部建立制度:从今以后,应当获得辞官待遇的人死去时,应马上报告所在的州,州上报省或部,然后考察他的一生,如果没有贪赃拘私没有过失恶迹,没有在原则上犯毛病的话,就给他的后人封官。如果真能陈述大义告老辞官,或者推辞荣耀而知退知止的话,请加重对他的礼节,好激励风气习俗,这比起整个社会做假来要强得多。”皇上看了奏文后欣然接纳说:“我记得这件事的废止才四十年,应该依你的建议做。”奏文下发到三省,诸位首长多数认为是对的,唯独宰相汤歧公却认为这事困难,这项提议于是被扣压下来,现在不再能够改正了。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正史
- 宋史
- 新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