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物理部·文房
研墨出沫,用耳膜头垢则散。
蜡梅树皮浸水磨墨,有光彩。
矾水写字令干,以五子煎汤浇之,则成黑字。
肥皂浸水磨墨,可在油纸上写字。
肥皂水调颜色,可画花烛上。
磨黄芩写字在纸上,以水沉去纸,则字画脱在水面上。
画上若粉被黑或硫烟熏黑,以石灰汤蘸笔,洗二三次,则色复旧。
蓖麻子油写纸上,以纸灰撤之,则见字。
一云杏仁尤妙。
冬月以酒磨墨,则不冻。
盐卤写纸上,烘之,则字黑。
冬月以杨花铺砚槽,则水不冰。
花硑中入火烧瓦一片,则不臭。
收笔,东坡用黄连煎汤,调轻粉蘸笔,候干收之。
擦金扇油,用绵子渍鹿血,藏久擦之,甚妙。
补字,以新面巾一个,用石灰少许投入,即化为粘水,贴上,悠久又无迹。
洗字,扇头绫轴上讹字,用陈酱调水笔蘸,照字写上,须臾擦去,无痕。 取错字法,蔓荆子二钱,龙骨一钱,相子霜五分,定粉少许,同为末,点水字上,以末糁之,候干即拂去。
砚不可汤洗。
真龙涎香烧烟入水,假者即散。
夷使到本朝,本朝烧之,使者曰:“此真龙涎香也。”烧烟入水,果如其言。
裱褙打糊,入白矾、黄蜡、椒末和之,褙书画,虫鼠不敢侵。
裱褙书画,午时上壁,则不瓦。
又云日中晒多日,亦不瓦。
一云用萝卜汁少许打糊,则不瓦。
打碑纸,先以胶矾水湿过,方用。
新刻书画板,临印时,用糯米糊和墨,印两三次,即光滑分明。
打碑,挪皂筴水滤去滓,以水磨墨,光彩如漆。
鹿有胶和墨,最佳。
和墨一两,入金箔两片,麝香三十文,则墨熟而紧。
造墨,用秋水最佳。
蓖麻子擦研,滋润。
洗油污书画法,用海漂硝、滑石各二分,龙骨一分半,白垩一钱,共为细末,用纸如污衣法熨之,大凡污多已干者,仍以油渍之。
迹大,不妨。
否则以水浸一宿,绞干,用药亦可。
瓶中生花,用草紧缚其枝,插在瓶中,可以耐久。
试墨点黑漆器中,与漆争光者,绝品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